商业航天产业无中生有的秘诀
作者 吴明华 陈成诵
发表于 2025年7月

2025年被称为太空商业元年,商业航天已成长为万亿级新赛道。在这个新赛道上,很多地方都在奋力奔跑、筑梦苍穹,努力抢占产业制高点。

5月10日,安徽蚌埠市召开了首届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百余名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让外界关注到蚌埠这匹商业航天产业的“黑马”。

经过几年的发展,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就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今年以来,蚌埠动作频频: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百吨级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安徽省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即将竣工……首届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也标志着蚌埠吹响了产业集群建设的号角。

商业航天是“硬科技”产业。从蚌埠无中生有的发展历程中,或可以找到“硬科技”产业的打法与秘诀。

产业“豪赌”的背后

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开端,源于一次“豪赌”。

2019年,以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发、装配测试和配套飞行为主营业务的九州云箭遇到了资金难题,同时为选址建设试验测试基地而苦恼。蚌埠市禹会区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决定给予5000万元投资,并提供辖区的大洪山废弃矿坑建设试验场。

按照当年禹会区的财政收入来看,投资5000万元需要很大勇气。而且,进入一个新兴行业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蚌埠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商业航天新赛道。

“豪赌”的背后,是蚌埠多年来的航天梦。蚌埠的航天基因可追溯至1979年成立的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〇七研究所光电集成器件研究分所(现为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其研制的传感器曾用于长征系列火箭。正因为有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等相关国家级大院大所,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再到“天宫”遨游,背后都有“蚌埠制造”的贡献。

这一次,蚌埠也不是盲目进入,而是基于科学的论证:蚌埠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淀;全市集聚了众多国家级大院大所,比如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MEMS传感器和陀螺仪、双环电子的精密电阻器、中电科40、41所的继电器和连接器等精密电子元件,在航天设备、航天发射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0多个,本地10余所高校及职教机构可为商业航天产业输送企业管理、数控、机加工等专业人才……

九州云箭的落户,成为蚌埠进入商业航天新赛道的切入点,开启了从0到1的产业发展进程。

新兴产业发展只争朝夕,速度是关键。2019年以来,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2020年,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2023年5月,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2023年8月,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建;2024年5月,安徽省明确提出支持蚌埠市发展壮大商业航天产业;2024年12月,商业航天产业园建成封顶;2025年,首批项目进驻产业园,并逐步运营投产。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