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开发区的历史使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部分开发区面临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问题,如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转型困难、创新能力偏弱、土地资源紧张等。
推动传统开发区产业转型再造已迫在眉睫,必须以“二次创业”的勇气和魄力,破除传统路径依赖惯性,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探索新路径,形成新动能,推动开发区产业再造。在开发区产业转型中,合肥经开区等地的经验值得关注。
合肥经开区:
打造“三张名片”
合肥经开区在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排名第7位,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十,经济发展硬实力突出。截至2024年底,合肥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约3700亿元、增长11.3%,“四上”企业营收近8000亿元,培育市场主体总数超11万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200家,营收超百亿企业17家。其产业再造主要做法,可以总结为打造“三张名片”,即“制造”名片、“创新”名片、“开放”名片。
抢先布局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制造”名片。合肥经开区发挥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齐头并进,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行动”为抓手,构建了“3+6”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3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6大主导产业。
特别是以三大战新产业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了创新能力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和存储芯片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并以产业集群为引领,集聚了高端存储芯片、大众安徽、蔚来汽车和联宝科技等340余个重点产业链项目。同时成功探索出“科创+产业+金融”模式,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效融合。
构筑“科技+产业”生态,打造“创新”名片。合肥经开区主动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建设布局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产品、技术等优势创新资源,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一方面,构建“两湖科创圈”,吸引高端创新要素,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培育“四生”(产业、科创、生活、自然)融合生态,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哈工大等国内7所“双一流”高校,中科院力学所、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中科系”院所深度合作,探索“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创产业育成模式,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2024年,合肥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以上,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超100家、同比增长118%,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打造“开放”名片。合肥经开区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区块优势,加快国内、国际高端要素集聚,积极探索开放型制度创新,打造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