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下午,一条全新的航线正式启航。
“太仓海运远瑞”从太仓港正和兴港码头出发,驶向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这意味着太仓—柬埔寨直达航线的开通。“传统的中转模式需要15—20天的运输时间,直达只需要9天。”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纺织品、服装、机械、钢材等产品将更快“走出去”,柬埔寨的大米、木薯等产品则能更快“运进来”。
为稳外贸,太仓港在最近3个月开设了多条新兴航线,除了柬埔寨,还有驶向越南、南非等地的直达航线。伴随着国产汽车出海潮,太仓港也开始为比亚迪、吉利等多个中国车企自营汽车滚装船提供首航服务,运往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巴西等国。
其中,德国是太仓联系最为紧密的海外市场。1993年,德国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Kern-Liebers)作为首家德资企业落户太仓,拉开了太仓对德合作的序幕。如今,这里已聚集了超560家德企、1800余家外企。除了产业,中德也在环保、科技、文化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深了全生态的合作。
620年前,郑和在这里起锚七下西洋,如今,这里已成为小城太仓联通全球的一座大港。太仓如何继续巩固“德企之乡”的金字招牌?又如何更进一步走向全球?
汽车码头崛起
驾车向太仓港驶去,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钢铁洪流”,国产汽车列队整齐摆放在海通太仓汽车码头两侧的堆场,等待被运送远航,堆场总计有3.2万个车位。
“太仓被称为‘江尾海头第一港’。往上游走,有常熟、南京、武汉、重庆,中国大部分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配套企业都沿长江分布。在长江入海口南岸的太仓是一个重要的支点,适合做整车整船的出海。”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商务主管孟佳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22年12月,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先导段开工;2024年12月,码头正式投产,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合资建设并运营。在太仓港,这是一个最年轻、成长最快的汽车滚装码头。
海通国际汽车码头的总部在上海,通过太仓港区与上海外高桥港区、临港港区的联动,提升货船的周转率。海通滚装码头三个港区的设计年吞吐量达500万辆,其中太仓港区达130万辆,计划在2027年达纲。今年1—5月,太仓港区的汽车吞吐量已达26万辆,今年预计能达成60万—70万辆。
“滚装船内部有12—14层不同的可升降甲板,每层可装500—600辆车。”孟佳旻描述。
海通滚装码头太仓港区还具备特殊的集疏运优势。S80高速与汽车码头有专用通道直连,货车出收费站后5分钟内可抵达码头堆场;S80高速也串联起疏港铁路专用线与长江驳运码头,构成“公铁水”三网的交汇点,这意味着公路集港、铁路专列、长江驳船等多种方式能无缝衔接,降低运输成本。
4月27日,一艘红色的巨型滚装船比亚迪“深圳号”从太仓港区启航,历经了一个多月的远洋航行,5月29日停泊在巴西伊塔雅伊港。长度219米、运载着7300辆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显示出巨物般的“压迫感”。
中国车企整船出海已成趋势,航线以欧洲、东南亚为主。5月22日,“吉速财富号”也在海通太仓汽车码头举行了首航欧洲仪式。该船是吉利汽车旗下吉速物流首艘自有汽车滚装船,搭载5000余辆汽车驶往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为车企提供包船、航线的定制化服务,成为了码头的竞争优势。“根据不同车企的要求、目的国情况,提前和车企、船公司对接,调配靠泊时间,完成大量前置服务。”孟佳旻表示,码头运营团队的汽车制造背景,有助于其把握全流程的品控。
“开辟定制化远洋航线可拓展企业贸易需求,提供兜底服务。”方健表示,“新三样”(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当前的出口大多采用了这种定制化服务。相比于通过上海港上母船出海,太仓港远洋航线的定制化服务能节约近20%的成本,也增加了企业出口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今年1—5月,太仓港出口汽车29.9万辆,同比增长43.4%;出口“新三样”产品超360亿元,同比增长约1.4倍,出口已覆盖105个国家和地区。
为应对外贸市场的不确定性冲击,4月,苏州港专门成立了稳外贸工作专班。“出现危机的时候也是码头能力更受重视的时候,大家最先会想到港口能出台什么政策,怎样解决问题。”方健表示,为有效削减关税政策给本地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苏州港推出苏州“内河穿巴”,为本地外贸企业出口提供有力保障,并为全市外贸企业进出口重箱提供免费堆存服务,节省企业成本。
“我们联合太仓港码头公司、重点船公司、重点代理及口岸单位组成工作专班,下设对美航线、非美航线、穿巴平台、空箱保障、口岸协调、长江服务、上海港协调、宁波舟山港协调、综合协调九个专项小组,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方健介绍。
外企再加仓
当太仓港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新能源汽车,落地太仓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隐形冠军”企业,也看到了更大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