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崛起
作者 王诗涵
发表于 2025年7月
位于太仓市东南部的娄江新城。本文图/太仓市委宣传部供

身为船长,40岁的房志耀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都在海上。6月13日,他驾驶着货轮,略带遗憾地驶离了太仓港。由于这次停泊港口的时间只有两天,一直都忙于装卸货和检查工作,房志耀没有机会离开港口去逛逛太仓的景点。

往日的水手,今日的船员。在古代的最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水手曾多达一万余人,深刻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太仓港出入境(港)船员达14.8万人次,船舶17.3万艘次。如何将港口流量转化为城市经济增量是一项长久的议题。

除了船员,太仓想吸引的还有游客,以及当地产业所吸引带动的久居人才。在“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框架下,太仓希望通过完善消费、交通、文旅、医疗等城市功能配套,在支撑港口与临港产业发展的同时,增添城市的生活气息。

在娄江新城,以太仓站为起点,几公里内聚集了瑞金医院太仓分院、长江后浪商业街区、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再向远处,则有立志于建成世界最大雪场的阿尔卑斯雪世界二期项目,以及诸多建设中的商业体、学校、医养中心等。

一座崭新的“后城”,正在崛起。

给船员的邀请函

“如果停泊时间能有三四天,船员们就能有机会出去玩。”房志耀说,船员长年生活在船上,都有落地游玩的渴望。

在长江太仓段,每年通过这里的船员有近100万人次。如何接住港口流量,像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际著名港城一样,能让船长、船员落地“买买买”,融入本地生活,也成为太仓的课题。

随着入境游复苏,“China Travel”持续火热,太仓也推出“外籍船员入境游体验团”的路线。据中国太仓外轮代理有限公司船务外勤徐伟介绍,今年3月13日,8名外籍船员成为首批路线体验者,包括在沙溪镇香塘村体验青团制作过程、品尝美食,在沙溪古镇和太仓南园感受古典街道和园林风光等。

劳·伦道夫(Lao Randolph)是参与船员之一,他来过中国很多次,这是第一次有机会下船游玩。“我感到非常惊喜。以前只知道太仓港是一个大港口,没想到城市也如此有魅力,我很享受旅行。”

“下船游”需要提前打通关节。例如,船员上岸之前,太仓边检站开通了边检查验“绿色通道”,以快速审核签发船员临时入境许可。“过去的港口主要起到服务‘货’和‘船’的基础功能,如果要提升整个港口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要让服务链条更深入,服务‘人’。”徐伟说。

后浪YOUNG街区。

如何能让“太仓Travel”常态化举办,成为一项新挑战。近期,太仓正策划开通船员班车、专车服务,并进一步完善入境支付、休闲娱乐等便利化举措。长江太仓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融合了海事、卫健、交运等30多个部门,设立船员服务中心,将帮助船员解决权益保护、日常生活等难题。

太仓向全国各地船员发出的邀请函,还有专业技能培训。“船员从院校出来到成为一名船长,往往需10年起步。但按照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电动船应用逐渐增多,从业者至少每5年需要更新一次知识系统。”李传泽说。他同时也是长三角新能源船舶船员培训基地的负责人,该项目当前已完成第一期的建设,船员能够线下上课,并使用设备模拟操作,预计每年培训人数可达2.1万人次。

“船员培训市场当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太仓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沿江临沪的独特优势。”李传泽表示。接下来,项目将在2027年启动二期建设,开展游艇操作员、特种焊工、高压电工和低压电工培训;在2028—2029年启动三期建设,开展大副、大管、船长、轮机长等岗位的船员培训。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