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陪跑”,忽悠了谁
作者 谢瑞瑞 何国胜
发表于 2025年7月
AI创意图(制作/施泽科)

为了找份互联网大厂的实习工作,大四学生芊晴交了2500 元前期课费,在社交媒体买了一种“求职陪跑”服务。这类人声称提供就业咨询、修改简历、面试辅导等服务,陪伴求职者们拿到满意的 offer。

付款后,对方给她捏造了4 段从未有过的实习经历。之后,她收到 10 场面试邀约,却无一通过。

芊晴回想发现,面试时,面试官似乎听不懂“陪跑”给她打造的项目经历,而“陪跑”将所有的失败归结于她的发挥失常。在自我怀疑中,芊晴在社交媒体发现有人“避雷”她所购买的“求职陪跑”服务人员,并展示了跟她几乎一模一样的简历。

此时,她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忽悠”了。

而有如此经历的人,不只芊晴一个,社交媒体上存在不少分享类似经历的帖子。

随着求职赛道的愈发拥挤,为了毕业或离职后能顺利找到工作,不少人寄希望于求职辅导或陪跑,提高自己竞争力。

电 视 剧《没 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电 视 剧《平凡的荣耀》剧照

焦虑买单

大四上学期,芊晴在其他求职博主的建议下,想尝试找份互联网公司的实习工作,她往“大厂”投了数十份简历,却没有收到一份面试邀约。她十分受挫。

没有相关实习,毕业后就难进入互联网行业。芊晴本科专业是商科,虽然在金融领域有丰富的经历,但在互联网大厂面前,她仍是个“小白”。随后,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大量求职咨询、实习/ 求职陪跑的话题帖,“1v1 辅导”“大厂在职”“专业辅导”等标题吸引了她的眼球。她想,找个“陪跑”或许有用。

2025 年 3 月,她发了一个“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的帖子,一位自称有丰富求职辅导经验的人联系上芊晴,没有提钱,主动帮她分析个人情况、发辅导资料。

这让她有了好感,动了买“陪跑服务”的心思。

“求职机构收费特别高,有的机构还会把辅导工作外包给个人,收取中介费。”芊晴告诉笔者,“与其每次咨询、改简历、面试都单独花三五百块钱,‘一条龙’全包,显得更有性价比且靠谱。”

这一过程中,对方告诉芊晴,自己和机构陪跑不一样,别人是“割韭菜”,而他会努力把芊晴带上岸,“陪跑服务”甚至可以持续到她秋招。芊晴被“老师”的真诚和坦率打动,付了定金 2500 元,找到实习后再交另一半尾款。

尽管“陪跑”价格不菲,但芊晴觉得,对她这样试图“跨专业”且此前没有互联网实习经验的学生来说,“求职陪跑真的是一个迫切需求”。

就读中文专业的研一学生付圭,跟芊晴情况类似。

他也知道只有先前有过实习或者相关经历,才有机会进入一些知名大厂。“但我是文科专业学生,所以并不是非常对口,找实习时处于比较焦虑的情绪。”

为了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付圭花了 1.38 万元买“求职陪跑”服务。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对方会“从 0 到 1”手把手带做一个产品类的项目,丰富付圭的简历内容,帮助他度过大厂面试的“卡口”。

但“卡口”也在逐年内卷。

“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近 5 年的实习生,综合能力都有很强提升,学历也在提升。以前有两三份相关实习经历就能找到很好的岗位,现在有 5份经历都不一定能找到好岗位。”曾在某互联网大厂工作多年的员工米雅告诉笔者。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