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14 日,台湾流行乐教父陈彼得在成都逝世,享年 82 岁。一代华语流行乐教父的音乐史诗,在此落幕。
回看陈彼得的人生,他出生于四川成都,成长于台湾眷村,两岸恢复通信后,他辗转回到大陆,用音乐谱写两岸“联手合弹”的乐章,先后在广州、北京歇脚,最后在成都落叶归根。在华语流行乐的谱系中,陈彼得所经之处,都会生长出一个个小枝桠,一路生花,旁逸斜出种种具备革新性的音乐风格。
在中国台湾,他开创了宝岛流行乐的新纪元,一手捧红费玉清、刘文正、凤飞飞等大咖;返回大陆后,曾为崔健、窦唯等摇滚乐“老炮儿”搭台 ;到老年,则沉浸于为诗词谱曲。陈彼得的一生,串联了华语流行乐发展的每一个篇章。
音乐的生命力,是由人创造而后发扬的,而音乐也成为人永存的载体,代替陈彼得长存于人世间。


先锋
正如他那中西合璧的名字般潮流新颖,陈彼得最初闯入大众视线时,就以音乐先锋的姿态,向彼时的台湾乐坛注入了一股风格融合的创新风气。
1970 年代,二战的伤痕逐渐愈合,经济文化的繁荣投射在流行音乐上,是由猫王、披头士等人以 R&B、摇滚、迪斯科等风格流派缔造的欧美流行乐的黄金时代。台湾岛内,以中岛美雪为代表的东洋小调衔领了音乐审美。
彼时,由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等变化,台湾岛内掀起了以“唱自己的歌”为口号的民歌运动,主张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
以罗大佑、蔡琴、齐豫、叶佳修等为代表的歌手,创作或演唱了《童年》《恰似你的温柔》《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等民谣作品,此后风靡台湾乃至亚洲音乐市场,成为经典。
在这一背景下,凭借《玫瑰安娜》以歌手身份出道的陈彼得,因为在年少时深受披头士等欧美音乐启蒙,对于西洋音乐并非秉持顽强抵抗的姿态,而是另辟蹊径 :在接收这股来自大洋彼岸的新潮风气的同时,摒弃掉台湾民谣里“歌曲基调太过绵软”的部分,吸收本土民歌的叙事性,开创性地将这些新潮元素融入宝岛本土的音乐创作中。
《阿里巴巴》是陈彼得早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迪斯科风格的舞曲,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朗朗上口的歌词,配合充满异域风情的俏皮小调,一经发布就传遍了台湾的大街小巷和电台广播,成为当时的“顶流神曲”,一改当时以邓丽君甜美系歌手为代表的主流风格。
这首充满动感活力的舞曲,不仅开创了华语流行乐新的风格流派,还预示了当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宝岛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向上的步调。
韵律感和节奏感是陈彼得的创作特色,他将音乐的节奏比作人的心跳般重要。对轻快节奏的强调,离不开当时处于经济上升期的社会心理,以及走上起飞之路的台湾唱片行业的发展需求。
在民歌运动的推动下,台湾流行音乐史来到了辉煌的纪元,唱片公司和造星行业迎来鼎盛时期,台湾歌手也走向了职业竞争的路线,凤飞飞与邓丽君,刘文正与高凌风,陈彼得与罗大佑,歌手之间较量,杰出的音乐人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