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 9 月 18 日,慧芳站在山东某四线城市的万达广场旁,望着自己加盟的汉堡王门店,缓缓被工人拆除。
门头被卸下、桌椅撤出,那批她曾花费 130 多万元购置的厨房设备,如今全都堆在朋友的仓库里,无人问津。
“就连拆店的钱,都是我借来的。”她对笔者轻声说,两三万元的拆除费用,像是给这段失败的创业经历缴纳的最后一笔“赎金”。
这家汉堡王加盟店开张不到一年,投入了 300 多万元,面积 200 多平方米,是慧芳倾尽多年积蓄和抵押房产换来的。
2022 年,慧芳从服装生意退出,看准了餐饮赛道,并被“国际大品牌,3—4 年回本,店铺能开 10 年”的招商宣传吸引,坚定地选择了汉堡王。
但很快,她就发现,所谓的“品牌保障”只是一种幻象。从她的讲述来看,开业前,迟迟招不到有“洋快餐”经验的员工 ;开业后,各类费用高昂,营业额大幅下滑 ;内部管理混乱,品牌方送来的蔬菜都是不新鲜甚至腐烂的。而最令她愤怒的是,自己不仅多次投诉无果,就连门店也被营运团队恶意打低分。
一年后,汉堡王单方面与慧芳解除了特许经营协议,数百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她哽咽着说 :“我破产了……有时候甚至想从汉堡王总部楼上跳下去。”
针对此事,汉堡王加盟部的工作人员曾对媒体回应称,总体在 3—4 年内回本,但加盟店是否能盈利、何时回本,需要结合商圈位置进一步评估。
过去几年,随着汉堡王在中国的扩张,还有一批像慧芳一样的加盟商,他们是工程老板、二线城市中产、小镇创业者。他们中许多人都是看到了“3—4 年回本”的宣传承诺,涌入了这场“国际连锁梦”。
但如今,据多家媒体报道,他们中的上百人正在维权、仲裁、卖房还贷,试图向汉堡王总部讨要说法。
这些个体的种种遭遇不仅揭示了餐饮业加盟制度的某种困局,也暴露出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扩张过程中的危机。近期,汉堡王中国对外披露,将关闭部分选址不当、经营不善的门店。汉堡王方面表示,这一调整预计会使 2025 年汉堡王中国的门店总数有所下降。
作为仅次于麦当劳的“全球第二大汉堡品牌”,汉堡王的商业神话背后,却是未能平衡规模增长与加盟商利益的尖锐矛盾。


脱粉的汉堡王粉丝们
从去年起,加盟商向汉堡王维权的新闻频频出现。曾信心满满砸下百万投资的人,如今却成了最激烈的反对者。慧芳就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位,曾因“加盟商 300 万投资汉堡王血本无归”词条登上热搜。
这些加盟商都曾是汉堡王的“粉丝”,他们相信品牌的光环,也相信合同上的承诺。但餐厅一开,现实却冷冰冰地反扑了他们。
慧芳的门店开业没多久,就开始频繁收到发霉的番茄、稀碎的冻肉饼,甚至还有临期的巧克力。“我不能把这种东西给顾客吃。”她马上联系总部,但对方给出的答复是,“可以给顾客做无蔬菜汉堡”。
她傻眼了。这些质量有问题的蔬菜不便宜,汉堡王的指定蔬菜供应商,每次配送 5 袋蔬菜的运费就高达 700—800 元。
种种矛盾积累下来,慧芳作为加盟商和总部的关系,也从“合作”变成了“对抗”。
慧芳希望运营团队解决实际问题,但他们不仅不解决,检查的频率还越来越高,找各种理由罚款扣钱。慧芳告诉笔者:“有次正值物业检修,他们把手套随手放在餐厅,检查人员就以‘餐厅中出现非汉堡王产品’的理由罚款。他们还恶意搜查女员工随身携带的包,说里面藏着过期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