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因为几颗丢失的牙齿,卷起舆论沸腾。
高考前夕的 6 月 6 日,被民间称为“韦神”的韦东奕罕见地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在第一条视频里,他笔直站立,目光斜视,表情木讷地说了三句话 :“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
视频发出,短短几天内,关注人数火箭式蹿升至近2000 万。
很难说两千万人都希望通过关注韦东奕来提高数学能力,他不是科普型人才,他讲的内容并不能为大多数普通人带去知识增益。大部分人关注他,是因为他特立独行的模样 :成名三年,依然一身粗衣,被人撞见时总是独来独往,时常背着一瓶白开水,坐在食堂啃一个馒头,看上去营养不良,物欲为零。这是一个苦行僧式的数学天才。
也有人说,高考前夕这个节点关注“韦神”,是为了沾沾学霸的喜气,当作考试许愿池。
但这次令他广受关注的,是那掉了快一半的门牙。
人们似乎都很关心他的健康状况。6 月 9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感谢公众对韦东奕的关心,并表示学校在尊重韦东奕本人的意愿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在工作、生活、医疗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关心,有相应的安排保障。
但关心也未见纯粹,因为这当中还能看到一种自认为聪明的调侃 :“学海无‘牙’。”这实在是一个不太礼貌,也并不机灵的抖机灵。围观韦东奕的原因很多,而隐匿在社会情绪中的,是对一个数学“大神”其貌不扬、不修边幅的想象的确认。

“大神”的炼成
互联网龄不低的人们,也许记得“大神”一词最初活跃的地方—在网络论坛上、贴吧中在各种各样披着马甲的社群里。青年亚文化最为依赖互联网生长的那些年,“大神”指代那些不露声色却出手惊人的技术佼佼者,比如在绘画、算数、写作等方面大展身手的人。所谓“高手在民间”。
“民间”是其中要义。大神们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但他们大多在个人名誉与形象上十分低调。人们喜欢那种淡泊的故事。貌似不在意,但一朝成为公众人物,又立马与“群众”脱离开去了,就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精英”。
没错,与“大神”对应的,不是平民,其实是精英。
即便是那些身无所长的,但只要深入群众,够接地气,并且拥有常人不可企及的某些特质,哪怕是丑角式的特质,也可以被称之为“大神”。
比如“三和大神”,即活跃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的一群零工就业者。他们大多没有正式工作,饿了就去打零工,每天赚的钱够解决当天食宿,如果还有剩余,就继续在网吧或路边躺平两天,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在当下”。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真正去体验三和大神们的生活,但这些人往往在网络上对“大神”们大加赞许,佩服他们的洒脱、自由和无忧无虑,不像自己,有工作,有家庭,还有房贷,一身负累。
韦东奕与三和大神不同的是,人们将他视作真正的天才。
天才是普通人不可复制且可望而不可即的,也是对普通人构不成威胁的。天才们不参与世俗意义上的“内卷”机制,也不与大多数人争抢资源,只要他的水平强大到能将多数人甩在身后一定距离之外,就可以远离喧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