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西的大学生活,过得比高中更像高中。
晚自习、早读、早锻炼每天轮番上阵,课堂迟到、参加活动与公开课的积极性、志愿时长,能决定学分高低,最终影响学期末的绩点。请假自由也比不上高中,高中时,请一次假未必会影响高考成绩,但大学请假情况却直接与绩点挂钩。
如今,西西已经结束大三的学业,等待她的,并不是终于可以享受自由的大学时光,而是更严峻的考研压力和保研竞争。
辛锐与西西同城,但在另一所大学读大一,在感受到“全年级五百人只选十人”的保研竞争后,果断放弃了在国内升学的选择,转换赛道,决定申请出国读研。
与她同宿舍的其他三名室友,都确定好了要选择考编、考研和保研。目前,她们虽然才大一,但已经要朝着这个终极目标不停歇地努力了。
越来越忙的大学生活,过得比高中还累。
中部省份某 985 高校的教授,收到来自一名大一学生的倾诉 :“同一个宿舍里,六个人有五个人都要竞争保研。”这名教授向笔者慨叹道:“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学生们就意识到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就像高考时的前后桌,寂静的表面之下,不可自控的时间赛跑已吹响号角。
他举了一个例子,学院里有一项竞赛活动,原理上,这种竞赛应当是自愿报名、自愿参与,可在实际操作中,比赛与学分直接挂钩,如果一个学生不参加,学生将会损失学分,于是变相变成了强制参与。
无独有偶,一名在华南地区某高校就读大三的学生告诉笔者,学院里的课外活动,原本是供给学生自愿报名,可一旦报名人数达不到院方预期,老师就会把所有学生叫到一起开会,批评学生们“不积极”,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积极”,学院会调整规则,把活动变成强制参加,如不参加,将会影响学生自己的学分。
大学校园里对学生课堂和校园生活的纪律要求越来越多,已成为一种趋势。2024 年 4 月11 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发布规定,禁止学生在课上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对于违规者,老师有权当场没收设备,学期结束时才能领回。
2025 年 3 月,西北政法大学也开始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教室。为了“学风建设”,不同学院推出“自愿交出手机”“随机查课、听课”“将出勤率和手机存放率作为量化考核指标”等措施。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正在向高中靠近。


晚自习、升旗仪式和绩点
三年前,西西进入南方一所大学就读。她没曾想到,整个大一学年竟然要像高中一样上晚自习,“班长会点人,且不能迟到早退。辅导员也会来巡查,被抓到没去的话要记旷课”。
这一年里,西西因为外出看病只请过一次假。请假的流程也很繁复,假条需经由辅导员、副班长,依次审批后方算成功。
除了晚自习,大一还有早读或早锻炼,周一到周五都得打卡。如果第一节课是八点半开始,七点半就得到教室,自己安排早读内容,“其实就是早自习”。早锻则是跑步,早上九点之前,学生需要发校园跑的完成截图、自己在操场锻炼的照片到文体委员的打卡小程序里。
此外,每周还有升旗仪式,六点半就要到操场,依然会点名、记考勤和扣分,就像高中那样。
不少规则都靠系统来自动约束,比如宿舍的宵禁。宿舍的门禁系统会通过刷脸记录学生的出入时间,深夜12 点与早上 6 点期间,学生必须待在宿舍内。如果超过晚上 12 点还未进入,系统会自动将晚归的学生名单发给辅导员,名单上的人会被辅导员谈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