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之际,二手交易同步活跃起来。
二手货,也俗称“旧货”。根据中国旧货业协会综合各机构数据测算,2023年中国旧货交易额为13200亿元,同比增长5.6%,线上交易额约为5520亿元,同比增长15%。乍一看,这组数据似乎与常识不符:改革开放近50年,中国社会早已摆脱物质匮乏状态,转而进入物品丰裕时代,公众为何会消费“旧东西”?从传统观念来看,二手交易活跃无非是出于对低价的渴望,是消费力贫弱的体现。
可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会发现二手商品在人类历史中从未缺席。据中国东汉末年的书籍记载,长安城的“槐市”便是交易二手书、二手乐器的场所;17至18世纪的欧洲,无论富人还是穷人,消费二手的寝具、厨具、服装等商品是一种生活方式;19世纪的巴黎诞生了持续至今的“跳蚤市场”。而从17世纪开始到1960年代,物品的制造、流通和使用日渐普及,直至全新的消费社会成型。现在,我们的生活不仅被物品包围,服务、情感与体验也都变成消费的对象。
可见,二手经济建立在丰富的物质供给之上,人们循环利用物品的理念和对合理价格的重视从未改变。不过,和传统的旧物流通相比,现代消费社会的二手经济有着更多样的驱动力。
全球很多地方先后经历了从物质丰裕到“用完即弃”的浪费时期。2013年,英国人共拥有60亿件衣服,平均每个成年人有100件,其中1/4从未被拿出衣柜。另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是1884年,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垃圾桶在巴黎街头出现。这个新物种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人类制造产品的速度超过了消费它们的速度。
为解决产品过量所产生的问题,从1970年代开始,较成熟的经济体陆续在全社会展开垃圾管控措施,一些依然拥有使用价值的旧物则涌入二手市场重新流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手衣服的全球出口量增加6倍以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人一度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奢侈品消费,因此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二手奢侈品、二手影音作品、二手书籍的交易在日本迅速爆发。此后,控制垃圾的诉求和环保理念相融合,成为二手经济的首要驱动力。
现代二手经济的另一个特征,便是消费品类的多元化。中国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是闲鱼,这个平台上可交易的商品已从实体物品拓展到酒店积分、视频会员、停车优惠,以及难以被定义为商品的服务。这种非标化的演变反映出二手消费所隐含的心理:生活中被忽视的或无法言说的需求,需要自由地释放,也需要更多的可能性来承载。
第三个驱动力来自于情感和兴趣。1900年代,“古着”(vintage)概念诞生,重新定义了二手商品不可替代的高价值属性。而今,古着生意代表的一种更亲密的零售体验在全球各个城市兴起。二手牛仔裤、初版书、绝版黑胶唱片等二手交易价格百倍于原价的品类代表着二手市场中最鲜活的那部分。它们再次流通时形成的定价体系不仅重塑了商品的价值,也唤醒了潜藏其中的文化基因。
前不久,四川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的油画作品《祷》爆红网络,作者用廉价材料精美堆砌了一位祈祷的女性的形象,以此提醒人们警惕消费主义的泛滥。某种意义上,二手交易是对消费祛魅的过程,通过对价格的审定、对物品极其严格的审视,将人的注意力和真需求锁定在一件物品上—这种稀缺的体验,正是构建健全的消费社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