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发表于 2025年7月
标题

伊以冲突,三国博弈

一夜之间,中东脆弱的和平再次被打破。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主要目标是伊朗境内数十个与核计划相关的设施目标。有消息称,伊朗多名军方高官和核科学家在此轮袭击中丧生。随后,伊朗发起反击,对以色列实施了多轮导弹和无人机打击。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袭击目的的解释是“终结伊斯兰政权的核武器与弹道导弹威胁”。但从他的话语间还能明显感觉到,他同时希望以此为契机,致使伊朗内部发生政权更迭。“他们认为,以色列的目标是要一劳永逸地削弱伊朗作为一个国家的能力和其军事机构,并决定性地改变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力量平衡,甚至如果可能的话,推翻整个伊斯兰共和体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学院中东研究与国际事务教授、《伊朗的大战略》作者瓦利·纳斯尔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

内塔尼亚胡漫长的政治生涯的重心除了与巴勒斯坦交锋,就是向全球表达伊朗存在的威胁并将其遏制。这一执念甚至非常个人化。2010年,他也曾试图对伊朗核计划采取单方面军事行动,但无论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以色列军方和安全领导人都反对。

标题

后来,内塔尼亚胡又开始煽动特朗普破坏伊朗核协议。2018年5月,特朗普在第一轮总统任期内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该协议,并迫使伊朗与美国谈判制定一份更为严格的核协议。当时,伊朗拒绝了特朗普。不过随着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到来,美伊两国又重启谈判。

在遭遇袭击后,伊朗宣布正式退出与美国的核谈判。以色列的袭击时间恰好在原定于6月15日举行的美伊核谈判前。外界普遍怀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是想断绝美国与伊朗达成核协议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美国是这场冲突中的另一个主角。本轮袭击发生后,特朗普先是敦促以色列停止对伊朗的军事威胁,以免破坏美伊谈判,还表示自己并未给内塔尼亚胡袭击伊朗核设施“开绿灯”。但6月21日剧情突然大反转,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军已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完成攻击。在竞选时,一切以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多次表示会让美国远离海外战争。但现在,他亲自指挥军队在中东投下了炸弹。他想把伊朗推上谈判桌,“伊朗将面临两种结果:要么是和平,要么是远比过去八天所见更为惨烈的悲剧”,他在电视讲话中说。

6月24日,伊以双方停火协议生效,伊朗总统说伊方已准备在谈判桌上开展对话。但很显然,这种脆弱的和平状态随时可能被打破。毕竟,内塔尼亚胡希望借助袭击实现的野心还一个都没兑现。

标题

代价昂贵的伊以冲突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东地区的军事冲突若不尽快妥善处理,随时可能引发能源危机。伊朗是世界第九大产油国,日产量约为330万桶。

能源危机真的差一点出现。在美国加入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后,6月22日伊朗媒体称,伊朗议会赞成关闭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最窄处只有40公里,但全球约20%的原油经这条航道运输。美国能源资讯署(EIA)估计,2023年上半年每天约有2000万桶石油经过该海峡,相当于每年约6000亿美元的海路能源贸易。这条海峡对亚洲国家更为重要。数据公司Vortexa的资料显示,沙特阿拉伯每天有大约600万桶原油经霍尔木兹海峡出口,主要出口国家是中国、印度、日本与韩国。今年4月,时任韩国总统尹锡悦表示,该国60%的石油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输送。

6月23日,美国空袭伊朗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由于担心美国空袭伊朗核设施将扰乱能源市场,当天油价在早盘飙升。据法新社报道,开盘时,布伦特原油和美国主要原油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均上涨逾4%,创下自1月以来的最高价格。

还好,伊以双方停火的消息在次日便传来。受此影响,国际油价大幅走低,美国WTI原油期货亚市盘初一度跌逾5%。但未来的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国际原油市场紧绷的神经或许还不能松懈。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