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年底,“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登上热搜。起因是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30多门文科课程,涉及20多个系,主要涉及人文学科。事实上,这并非个例—从英国肯特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到国内的西北大学、四川大学,全球高校纷纷削减甚或撤销文科专业。
今年3月,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提出“将文科招生比例从30%至40%缩减至20%”,更是激起社会各界对“文科无用论”的广泛热议。不少人将此视作一个信号:连顶尖高校都在减少对文科的投入。
这场文科“退潮”,影响的远不止大学。新高考改革将“选科—专业—就业”紧密相连,在“就业导向”的牵引下,高中教育也开始出现将文科边缘化的现象,历史课“空班”等情况频出。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科,涵盖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它们构成了理解人类与社会的基础,但在现实中,文科生却频频陷入“就业难”的困境。2021年,央行在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里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观点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文科价值的质疑。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培养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曾是扩招的重点。新东方发布的《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显示,经管类和法学类等文科专业的扩招数量均高于理学类专业,而同期工学、农学的招生总名额甚至在缩减。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文科毕业生总量不断攀升。
文科的“边缘化”已不仅是观念争议,而是成了一场现实博弈:就业难反过来促使高校缩减文科招生数量。4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轮调整中,人文社科类成了首要被优化的对象。
大学究竟是传承知识的学术殿堂,还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机构?无论答案如何,现实已经摆在眼前:越来越多文科生在求职季陷入迷茫。AI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在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文科生该如何立足职场?
文科生为什么越来越难找工作?
周思是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2024年秋招中他投了45家公司,却只收到了两个offer。最终他接受了南京一家农化企业的海外销售岗位。在观察过身边同学的求职过程后,周思觉得自己已属幸运,“身边有大把人一个工作都没找到”。
但他也清楚,自己能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调整了对岗位的预期。“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你肯定选不到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满意的工作,总会有点不如人意的地方。”
同样的自我调整也发生在刘羽琦身上。他本硕都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专业,2024年从文物与博物馆(文博)专业毕业。因博士申请不顺,他从今年2月开始找工作,主投高校教务和公司行政类岗位,但几个月下来,刘羽琦没有收获任何offer。他统计后发现,自己的简历回复率连1%都不到。
低回复率、低薪资、难对口,是当下文科生求职时面临的普遍困境。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当年4月中旬,人文社科类毕业生offer获得率仅为43.9%,低于理工类学生的49.4%;2023年,人文学科类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更低,仅为41.3%,较平均值低9.1个百分点。长期从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服务的麦可思的调研结果也显示,2023届就业落实率最低的3个专业全是文科类:美术学、心理学和法学。
从签约率看,文科类院系同样处于“尾部”。北京交通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经管、法学、外语、新闻传播等学院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签约率明显偏低。
即便找到工作,文科生的起薪也并不亮眼。麦可思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毕业生薪资排名前20位的专业没有一个来自文科。在毕业3年后、5年后的薪资榜上,除经管类,其他文科专业大多数居于末位。
求职市场碰壁,倒逼文科生把目标投向体制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