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的“南北之争”
零食是一个乍看创新很多、细看全是“魔法”的行业。比如用面筋基底承载了各种调味料的辣条—作为一种诞生至今只有20多年的本土零食,廉价和普及化背后的健康问题,也是它最大的争议点。
有争议就该有监管。在辣条行业,企业与监管之间的张力,一度导致南北两地实践着两份略有区别的“地方标准”。直到更严格的国家标准介入,辣条行业才逐渐走上健康的正轨。
故事可以从辣条品牌“麻辣王子”当下的广告说起。它的广告语朴实无华:只做正宗麻辣,不做甜条。这里说的“甜条”,大概率是指另一个辣条品牌卫龙的产品,那是一种辣中带甜口的辣条。
口味之争的背后,当然是商业竞争。
辣条诞生在湖南岳阳的平江县—如今全国的辣条生产企业有近1000家,平江人创办的占90%以上。卫龙和麻辣王子的创始人也都是平江人。辣条的前身不是现在常见的面筋质地,而是一种酱豆干。从大豆基底转向面筋基底,这个变化实际上出现在非常晚近的1998年。受到当年特大洪灾的影响,平江当地大豆严重减产。平江人邱平江、李猛能和钟庆元便尝试用面粉来替代大豆,生产出了最早的面质辣条。没想到这种重盐重油的“平替”迅速风靡,成为广受欢迎—尤其是青少年—的廉价零食。辣条也成了平江的重要产业。有一位创业者后来离开平江,前往河南开厂生产辣条,这就是之后的卫龙。现在辣条的产业分布,主要就在河南和湖南,这也是辣条“南北之争”的起源。
在辣条20多年的历史中,食品安全与健康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辣条监管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也成了南北辣条产业冲突的焦点。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