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转变,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消费心理的变化就是一例。对于买一件二手商品,身边越来越多人的态度从多年前的“为什么”转变为如今的“为什么不”。这些难以统计的案例汇聚在一起,让“二手经济”成为中国当下的消费亮点。
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二手交易平台越来越多,覆盖了汽车、电子产品、服装、奢侈品、书籍等最主要的二手商品类型。根据智研咨询的报告,2023年中国二手电商的交易额已经超过5000亿元,是2015年的约40倍—这尚不包括广大的非线上二手交易。
对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可能是头一遭。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中国社会从物资紧缺走向了物资过剩,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人们已经习惯了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新产品—既然消费一直在升级,何必要买旧货呢?
在这种背景下,更多、更高级的消费与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绑定在一起,成为进步的象征;与此同时,好不容易摆脱物资短缺,又会令人们对使用“旧物”(used things)有一种报复性的摒弃心理。在这种消费氛围中,“缝缝补补又三年”变成一种过时的价值观,买卖二手商品则成了一种有些上不了台面的行为。
但周期总会到来。当人们对增长不再抱有绝对的信心,二手消费就会伴随“精打细算”和追求“性价比”的心理开始兴盛。
精打细算是二手消费盛行的原始动力。中国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是这种趋势的鲜明体现。这个平台上交易的商品,已经从狭义的“旧物”拓展到各种可以让人省钱的“平替”—酒店积分、视频会员、停车优惠,以及更多难以被定义为商品的服务。某种程度上,它和同属阿里巴巴的淘宝一样,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万事屋”。
这种二手平台的演变方向,可能恰好反映了二手商品的两面性:非标、无封装和不正规使得信任难以建立,增加了消费行为中的摩擦系数;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更多自由和可能性,可以填补生活缝隙里被忽略或是没有说出口的需求。
全球各个市场二手商业的重要节点

这当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观察全球成熟的消费市场,我们都可以看到“经济放缓”和“二手兴起”之间的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