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石油勘探边界、钻探油气藏更多可能,任义丽用代码和算法写下“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与赤诚奉献
地下寻油的关键一步是钻探。深入地底数千甚至上万米处所取得的柱状岩石标本,被称为“岩心”。经过专业工序处理,岩心被打磨成一张张薄约0.02至0.1毫米的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这些薄片如同色彩斑斓的油画,等待着油气鉴定专家的分析。一旦它们的结构和成分被破解,储层中蕴藏着的关于油气形成和赋存的信息就将揭开面纱。
任义丽介绍:“岩心分析是油气储层表征最准确最直观的手段。”而她的工作,则是用软件搭建起智能鉴定岩心的分析系统。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技术副主管、FalconCore岩心图像智能分析项目负责人,她一步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
今年五月上旬,任义丽获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三届“十大杰出青年”。拓展石油勘探边界、钻探油气藏更多可能,任义丽用代码和算法写下“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与赤诚奉献。
踏实奋进,向上生长
1987年,任义丽出生于山东滨州一个普通家庭。她是家中“义”字辈的孩子,“丽”字的选取,寄托家人对迎来女孩的美好期盼。任义丽父母从事工程建设类工作,父亲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的同时,挤时间自学考证,成为家乡第一位注册监理工程师。耳濡目染中,任义丽很小就知道,“要踏踏实实搞好一门技术、要有一技之长”。
2005年,任义丽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专业,“当时考虑的是专业的普适性,另外就是希望离家近一点”。四年大学本科,任义丽年年都是专业成绩第一,她和另外四名舍友常常“霸榜”专业前五名。很多个清晨,她们都在校园一处池塘边练习英文口语。
2009年,任义丽被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数据挖掘硕士学位。导师吴俊杰教授渊博的知识与对学生的高要求让她受益至今。吴教授严格的学术风格使任义丽养成“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仔细检查、认真对待才能交出去”的工作习惯。
2011年夏,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任义丽正式开启与石油勘探的缘分。入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数据中心后,任义丽主要负责机房运维、服务器操作系统维护等工作。
巡检、操作系统维护升级、值班……机房工作单调枯燥却责任重大。“维护得好,就像空气一样,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感受,一旦有服务器断电或出现故障,绝对出名。运维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工作。很多算法、软件在实实在在落地应用时,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越投注更多责任心,任义丽越能体会到价值和成就感。
不久后,领导指派任义丽负责牵头落实机房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从需求调研到协调软件开发再到测试应用,她用实干寻找最优解,主动向工人师傅们学习布线、供配电等实操技能,能将原始的一团网线布设得井井有条。“只有真正动手去做,才能明白怎么搭建平台最合理、让同事用起来最便捷。”任义丽始终认为,年轻的时候就要主动多做事,“每一项工作都会有所收获”。
工作之初的三年,任义丽不仅熟悉了运维全流程,还牵头完成了ITIL20000认证和RFID系统建设,将机房管理带入数字化模式,让工单流程有迹可循、清晰可查。
每一次机会,都全力以赴
2014年,大数据技术更加火热,应用领域由互联网行业逐步拓展开来。任义丽这年被调至大数据项目组,在负责IT类保障工作同时,负责探索大数据前沿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科研与应用。
任义丽找到硕士研究生期间的《数据挖掘导论》,纸页间还写满上学时期密密麻麻的笔记。“书里提出的数据结构、评价指标等内容都不过时,为我之后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的实际应用中打下了基础。”知识常学常新、常思常进,下班后,任义丽也尽可能阅读文献,寻找大数据技术与石油勘探的结合点。
然而,非油气勘探专业背景又令任义丽面临巨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