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扎根油田科研一线十多年的技术先锋,正与众多中国石油青年一起开拓进取、众志成城,以科技创新描绘着新时代能源报国的青春画卷
时值6月,地处松辽盆地南部的吉林油田,星罗棋布的油气井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亚洲最大且全球仅有21个的大型C C U S项目之一的中国项目正轰鸣着“马达”,改写着能源行业的绿色未来。
今年以来,作为中国首个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驱油与埋存的油田,吉林油田以近400万吨的累计埋存量稳居全国第一,“相当于种植3400万棵冷杉、让200万辆汽车停驶一年”。数字背后,是中国能源企业向绿色转型的缩影,也是吉林油田青年以技术攻坚的结晶向“双碳”目标发起冲锋的决心。
吉林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三次采油研究所所长潘若生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毕业后,面对国内缺乏成功经验的困境,潘若生加入吉林油田C C U S科研团队。秉持着吉林油田“五上”精神,勇往直前,锐意创新,助推CCUS项目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使吉林油田形成了陆相油藏C C U S-E O R全产业链配套技术体系,建立了国内首个全流程、全产业链的CCUS-EOR示范项目,成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他与团队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对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更是向“美丽中国”建设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近期,潘若生荣获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他说:“作为吉林油田CCUS青年技术攻关团队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集团公司党组给予我的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我们年轻的CCUS技术团队莫大的鼓舞,更是对吉林油田转型发展的充分肯定。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牢记使命责任,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助力‘双碳’战略目标持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然历史把重任交给了我们,就必须迎难而上”
“C C U S,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英文简写。”潘若生介绍,如果用比喻来形容,地层就像三明治,原油就藏在各个地层的缝隙当中,生产原油就是要想方设法把缝隙中的油“挤”出来。“我们采用的CCUS技术,就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把它们注入地下,利用他们作驱动力生产原油。”
对于吉林油田而言,CCUS技术研发的初心要追溯到二十年前。
2005年,在科尔沁草原深处,吉林油田发现了中国陆上第一个火山岩气田——长岭气田。这个蕴藏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宝藏”,二氧化碳含量却高达20%以上。
面对这个少见的高含碳气田,如何有效处理伴生的二氧化碳成为摆在油田面前的一道世界级难题——直接排放将加剧温室效应,而提纯成本高昂到难以承受。
在能源安全与低碳减排的双重挑战下,如何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吉林油田选择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油藏,在驱油增产的同时实现永久封存。
大胆的理论创新需要艰辛的实践才能证明。中国石油利用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成果,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选择吉林油田作为先导试验基地。2007年,大情字井油田的黑59区块6个井组率先成为“试验田”,随后,黑46等区块的试验规模逐步扩大。
吉林油田大胆迈出CCUS技术攻关第一步,点燃了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斗志与热情。
2008年,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的潘若生来到吉林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从事提高采收率研究工作。初出茅庐的他毅然投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踏上了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攻关之路。“我很幸运,刚一入职就能参与这样重大的国家级项目。虽然陆相低渗透油藏CCUS这项技术在国际上都没有成功先例,压力特别大,但历史既然把重任交给了我们,就必须迎难而上!”他语气坚定。
科研不是坦途,而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历程。潘若生与团队成员夜以继日、锐意进取,做了大量调研和方案设计。“当时去现场调研摸排,经常一去就是一天,晚上回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然后再不断开会讨论,循环往复,以此形成技术路线。”
他回忆:“试验在四个试验区分别进行,其中三个出现了问题,黑59腐蚀、黑79欠注和小井距试验区大范围气窜等问题,导致这三个区的试验几近终止。”
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在无数个日夜的反复试验中,潘若生和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