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亮 在石油工业创新沃土中筑就产学研“桥梁”
作者 李玲
发表于 2025年7月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探索前行,为国家能源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实验楼里,身着白大褂的乔亮正观察着显微镜下的催化剂样本——这些由微米级载体、纳米级分子筛和亚纳米级贵金属团簇构成的材料,即将在工业装置中转化为提升高端润滑油收率的关键力量。

自加入中国石油以来,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始终致力于在石油工业的创新沃土中深耕,将基础研究的前沿成果与能源产业的实际需求深度耦合,在催化材料开发、高通量技术创新、大科学装置协同等领域持续突破,逐步成长为筑就产学研融合桥梁的中坚力量。他推动国家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与石油化工研究的跨界合作,攻关单原子催化剂工业化应用难题,用行动诠释“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能源发展的实践中”的信念,在破解“卡脖子”技术,支撑炼化转型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海外淬炼

——在纳米材料研究中锻造科研“品位”

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的乔亮履历闪耀: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凭借全奖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攻读博士,随后又在休斯敦的莱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然而,“回家”是他贯穿海外求学九载的一条清晰主线。

抵达美国的第二天,乔亮就对他的老师表达了学成归国的志向。老师当时说,很多中国学生刚来时都这么想,但想法可能会变。然而,当乔亮离开布法罗到休斯敦读博后时,老师再次问起他的打算,得到的回答依然是:回家。“我对他说,‘我的想法一直没变。’”乔亮笑道。

这段海外经历,于乔亮而言,是一场沉浸于科学研究的修行。异国他乡,没有熟悉的街巷,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他主要研究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物化表征、结晶机理与前沿应用;他日常工作的节奏是:周一到周五全力把材料做出来,周六预约仪器进行检测分析,周日整理数据并规划下周实验。“早八晚八”泡在实验室的坚持,锤炼了他在科研之路上“坐冷板凳”的定力。

在埋头做了100多组实验后,乔亮感到了迷茫。他意识到,纯粹的实验堆砌,缺乏理论思考,最终只会“事倍功半”,难以产出有价值的成果,更谈不上“学术品位”。他意识到,科研不仅需要动手实验,更需要动脑思考理论创新。“如果做一堆实验,其中没有一条主线把它贯穿起来,那就形成不了有意义的工作,而基础理论就是这条线,对基础理论的思考过程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过程。”

如何理解“学术品位”?在不断科研实践中,乔亮的理解逐渐明晰。他认为,提高学术品位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始于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能力的提升,逐渐能敏锐识别出那些真正能“引起关注的问题”;知与行不断迭代,学术品位才能有所提高。他说,学术品位的体现不在于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而在于同行的真正认可。“研究的价值,在于其能否解决真问题,能否被需要。”他认为,即便是基础研究也要谈应用,一个没有后续转化前景的研究,即便再有深度,也会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实际意义。他引用导师的箴言警示自己:“研究并不是越难越好。好多人做的研究特别难,但是别人根本不关心。”

乔亮坦言,两位导师深刻塑造了他。博士生导师Mark Swihart是一位“性格随和、因材施教”的长者,对勤奋的他几乎“不提要求”,每周都会请大家吃披萨,不时分享人生经历。“从我现在与人沟通所具备的耐心,可见导师对我的影响颇深。”

博后合作导师Matt Jones则风格迥异,年轻、充满活力且目标导向极强。“他认准一件事情,就一定把它干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位导师引导乔亮共同“挖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基于原子精确贵金属团簇的材料非经典生长机理构建。这个“天马行空”的点子,最终变成了一个需要联合多家单位协作攻关、充满挑战的“填坑”过程。“这从一个基础研究课题最终变成了一个和人打交道的课题……我觉得协调多方的合作比实验本身更有挑战性。”这段经历,极大地锤炼了乔亮复杂协作的能力。

最终,这项研究取得显著成果,颠覆了学界对贵金属生长初期的机理认识。

产业搭桥

——在石油全产业链中打通产学研通道

2021年底,乔亮回到祖国,并找到了自己的内心所向——中国石油。“中国石油是一个国家级的平台,能给我提供施展自己的广阔天地。在这里,我可以将多年积累的基础研究经验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做些有意义的事。”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中国石油,这个在中国能源领域举足轻重的名字,对乔亮而言,最初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加油站那醒目的标识上。然而,当他真正踏入这个庞大的体系,才惊觉自己以往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中国石油宛如一座巨大的能源城堡,涵盖上游的勘探开发、中游的管道运输、下游的炼油化工,以及服务支持和金融资本等多个领域,业务范围之广、体系之复杂,远超他的想象。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