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超 助力页岩气成为生活“烟火气”
作者 张萌 华南
发表于 2025年7月

“面对页岩气这座‘大山’,我们将携手并进,勇攀新高峰”

油气是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战略资源,又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上明确要求,要大力推动油气科技自主创新,全力突破油气勘探开发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在各油气矿种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一直是勘探开发的难点,也是勘探开发系列重要关键技术。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公司页岩气项目经理部副总经理李彦超,就是投身页岩气生产科研一线的一名青年代表。

2011年,李彦超第一次与页岩气相遇,从此投身于此。十余年来,他钻研页岩气压裂工艺技术;创立“三换”页岩气藏体积改造理论;坚持创新数值模拟与高效开发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满怀热忱,投身页岩气领域

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博士生李彦超,由国家公派来到美国接受联合培养。在这里,他见到了北美非常规压裂软件全球发布。

在地下三四千米、上亿年前的石头里找气,听起来就像大海捞针。可美国不但最先找到了这些“针”,而且在21世纪之初就攻克了技术和成本障碍,发起页岩气革命,从天然气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震撼”,是李彦超的第一感受。他为压裂软件模拟的交错缝网着迷,被它复杂的方程组吸引。

回望祖国,2011年底,国务院刚刚批准页岩气为新的独立矿种,成为中国第172种矿产。国内页岩气压裂模型空白,页岩气勘探开采几乎空白。“我能为国家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做什么?”当时或许只是一闪念,李彦超的心却再也没有离开。

历时半年多挑灯夜战,李彦超实现了核心模型算法开发的目标,2012年,这一成果在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发表。

次年,李彦超博士研究生毕业。面对人生一次重要选择,他最终决定奔赴川南,入职川庆钻探公司,到页岩气生产现场破壁突围。“我知道,地下三千米的‘沉睡气藏’正等待被亲手唤醒,核心技术空白需要人填,数亿立方米气藏需要人闯,我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模型算法真正嵌入中国页岩的肌理,这是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部署的顺势而为,更是对中国页岩气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坚守前沿,破局前行

2013年,刚刚入职的李彦超第一次站在中国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N201H3井场工作面上。当时该平台正在实施国内首次工厂化压裂。

“与想象中的工作面现场还是不太一样。”李彦超记得,即便是最先进的页岩气钻探开采工作,页岩气田井位于村子里,位置偏僻、条件艰苦,技术人员住在旁边镇子上,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工作现场和镇子之间。李彦超感受到真实的油气勘探钻探工作,也感受到来自现场对先进技术的期待。“在室内搞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个点,但在实际生产现场,钻探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仅用单纯的理论模型能解决的。”

在现场,李彦超与工人们、工程师们,不同领域的专家们讨论页岩气压裂技术当前面临的不足。他带着对页岩气钻探技术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回到办公室,从理论框架着手潜心钻研。

三年时间,无数次数据分析、模拟推演与技术测算,李彦超带领团队创新页岩气压裂缝网预测技术,有力支撑了页岩气压裂优化设计技术国产化。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