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碑无言,青春有声,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戍边青年最动人的模样
卡昝,是哈萨克语“锅底”的意思,在阿拉套山与别珍套山交汇的地方,山峦起伏、冰峰入云。“六月春天到,八月雪花飘;一年四季风,天天穿棉袄”,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据说,卡昝河的风每年要呼啸300多个日夜。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坐落在卡昝河谷,这里既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前沿,也是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牧民的夏牧场,霍城县牧民的冬窝子也在附近。在这片土地上,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思里别克待了整整十一年。多年来,他的巡逻里程加起来可以绕赤道25圈,他在暴风雪中寻找走失的马群,在零下20℃徒步送医救治牧民孩子,与队员们在野狼环伺的巡逻路上相互扶持……被众多牧民亲切地称呼为“边境线上的移动110”。
作为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阿思里别克说:“当奖章挂在胸前,我满脑子都是卡昝河的风雪、牧民们的笑脸,还有父母守护边境的身影。这份荣誉远不止属于自己,更是献给所有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青年群体。这枚奖章是认可,更是鞭策。我会把这份荣誉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力量。卡昝河的风不会停,我的脚步也不会停。”
在草原深处种下戍边的种子
1988年,阿思里别克出生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的一个牧民家庭。父母作为义务护边员,常年在艰苦环境中守护着边境。阿思里别克的童年记忆与边境的风雪紧密交织。父亲总是天不亮就跨上马背,顶着凛冽的寒风踏上巡逻之路,母亲则在家中一边操持家务,一边时刻留意着天气变化,担心着丈夫的安危。
“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冬天的边境线上,气温常常低至零下二三十度。但即便如此,父亲和其他护边员们从未有过一丝懈怠。”阿思里别克回忆。有一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了整个边境。父亲在巡逻途中为了寻找误入险境的羊群,迷失了方向。那几天,家中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母亲整日守在门口,望着父亲离去的方向,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担忧。年幼的阿思里别克虽然害怕,但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为父亲祈祷平安。直到三天后,父亲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牵着羊群回到家中。他的脸上布满了冻伤,衣服也被风雪浸湿,但眼神依然坚定。
阿思里别克说:“当时看到父亲的样子,我既心疼又敬佩,父亲的身影在我心中变得无比高大。或许就在那时,守护边境的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埋下。”
阿思里别克的母亲虽然没有像父亲一样直接参与巡逻,但她同样是家庭的守护者。她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为巡逻归来的父亲准备温暖的饭菜,缝补破旧的衣物。她还经常给阿思里别克讲述边境线上的故事,告诉他要热爱这片土地,要有守护家园的责任感。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阿思里别克从小就懂得:边境的安宁来之不易,需要有人默默付出。
父母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他们的言行就如同一颗种子,在阿思里别克的心中生根发芽。或许在阿思里别克心中,父母不仅是他的亲人,更是他护边路上的引路人。而每当看着边防军人在风雪中巡逻的身影,他的心中充满了向往,渴望有一天能和他们一样,守护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2009年,怀揣着戍边梦想的阿思里别克毅然投身军营,赴阿勒泰服兵役。新兵连的生活,远比他想象中更为严苛。每天凌晨五点,当夜色还未褪去,急促的哨声便划破寂静。三公里晨跑、战术训练、器械练习……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让这个从小在草原奔跑的少年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在一次进行战术训练时,他在布满碎石的地面上匍匐前进,膝盖和手肘被划出一道道血痕,汗水混着血水浸透了迷彩服。最艰难的时刻,他想起儿时对军人的崇敬,想起父母守护边境的身影,最终咬着牙坚持完成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