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狄 勇当“机器人湘军”开路先锋
作者 张惠清
发表于 2025年7月

“要让机器人‘活’过来,就要耐得住寂寞搞研究。为机器人换上‘中国芯’,要团结一心搞协作,单凭一朝一夕或者是某个人的努力,是做不来的。我很庆幸能够和这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在北京见到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长泰机器人)董事长高狄时,他刚刚结束在山东的机器人行业活动。身兼数职的他几乎没有假期,商务沟通、技术研讨、团队电话会议填满了生活空隙。即便在采访中,电话和消息也接连不断。

“工作以来,我一年最多的时候出差200多天。”高狄说,他每年都将自己的“航线”绘成一个总结图,图上的“航行轨迹”像一朵莲花,以长沙为花心,向四周盛开,他称之为“长沙之花”。

“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奔跑,才能适应行业需要。”2008年,刚刚毕业的高狄放弃央企优厚待遇,离开北京赴星城湖南长沙,带领团队扎根机器人领域持续深耕细作,多年来结出累累硕果——

聚焦科技创新,他带领团队研发湖南省内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工业机器人“长沙1号”,这也是国内首款机器人智能打磨机床;

攻克了三轴激光振镜核心技术等多项“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牵头承担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系智能制造业行业中湖南企业首次获得,全国仅3家企业获得。该项目研发成果获IEEE颁发的IERA Award机器人发明与创业奖,是国内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机器人企业;

带领团队开发基于“数字孪生和标准定义”的工业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获批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迎来爆发式发展的火热浪潮,高狄带领长泰机器人扎根星城大地,牢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使命责任,勇当“机器人湘军”的开路先锋。

让理想扎根星城沃土

——“我们做任何产品,不能只局限于实验室的‘温室’,要放到市面上去‘摧残’和‘摔打’”

“我可能不是天赋型选手,但我一定是努力型的。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成就。”采访中,回望自己走过的道路,高狄坦言。

1987年,高狄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一直以来,父母对我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更以‘以人为本’为根基,教导我做人要恪守本分,不能‘投机取巧’。”至今,这份教诲早已内化为高狄的行事准则——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懈怠分毫。

学生时代,高狄是班里的“尖子生”,理科成绩尤其突出,曾多次参加全国性数学竞赛,并取得不错成绩。2006年,他考入黑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深耕专业知识,以优异成绩作为交换生,赴哈尔滨工业大学交流学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机器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之一,其机器人学科以深厚的科研积累、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显著的工程应用成果著称。”在这里,高狄对机器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兴趣。2010年临近毕业时,在哈工大的招聘会上,高狄被中国轻工集团招聘,进入长泰机器人工程中心(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前身)工作。自此,他正式开启机器人事业的征程。

初入职场,高狄结识了他的“领路人”——现中南智能董事长杨漾。高狄回忆,当时,杨漾博士找他谈话,并抛出一个对他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公司的装备板块在长沙,主攻工业机器人,你愿不愿意去?”

思虑过后,高狄毅然决定放弃北京的优厚待遇,奔赴长沙专攻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谈及原因,他态度坚定,“一定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做研发,很多时候会面临两组数据:实验室数据和工厂数据。如果实验室数据不经过实际情况下的测试,产品难以实现。”高狄拿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举例,GE曾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中引入数字化孪生,但曾有飞机在飞行途中突发严重故障最终导致坠机,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极端天气、机械部件的累积性微损伤等复杂现实因素。“一样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产品,不能只局限于实验室的‘温室’,还是要放到市面上去‘摧残’和‘摔打’。”

考虑到作为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湖南长沙拥有坚实的工业及制造业基础,且应用场景广泛,包括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发动机等行业领域。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