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他而言,每一次门诊都是一场与病魔的较量,每一次科研探索都是一次为患者寻找希望的旅程
张永昌出生在安徽的乡下。那是一个被田野环绕、炊烟袅袅的小村庄,宁静而质朴。
早年的求学之路,对张永昌来说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征程。他要去往20公里外的学校就读,那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骑着自行车,他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车轮滚滚,驶向知识的彼岸。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要翻越好几个陡坝。有一次,他骑到一个陡坝时,车速过快,车身开始剧烈晃动,他双手紧紧握住刹车,才勉强稳住了车。那一刻,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若不是刹车及时,他险些连人带车坠入汹涌的河水。
这一次及时刹车,让他化险为夷。然而,那时的他从未想过,未来他的科研探索之路,也会与“刹车”紧紧相连,好像命运早已在那一刻为他埋下了伏笔。
如今,他已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病学和抗肿瘤新药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早期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一个乡野顽皮少年的医学叩问
小时候,张永昌常常在乡间田野里尽情奔跑嬉戏,也经常受伤。一次割猪草时,他的右脚拇指踢到镰刀,指腹几乎被完全切掉。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伤口愈合后,除了一点瘢痕,那拇指竟跟原来一模一样。手指划伤了,也总是能完美地长好。
张永昌常想,生命或许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即使折断了枝桠,也能顽强自愈,重焕生机。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了一切。那一天,张永昌的世界仿佛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他的爷爷,那个总是用粗糙而温暖的大手抚摸他的老人,被一种可怕的病魔缠住了。医生说是肺癌,肺里长了瘤子。癌细胞如同失控的野火,疯狂地蔓延。张永昌第一次听到“癌症”这两个字,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无法磨灭的烙印。
一个深沉的疑问在他心中萦绕:“肿瘤究竟是什么?”这个疑问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他的心底,促使他渴望成为一名医生,去揭开肿瘤的神秘面纱。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那些被肿瘤折磨的患者带来希望,将他们从病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从伤口奇迹到癌细胞谜题,张永昌的医学启蒙之路开始延伸。今天,张永昌自豪地说,他是家里第一个成为医生的人。当他迈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的世界在他眼前徐徐展开,展现出无尽的奥秘与神奇。他渐渐了解到,肺脏和胃肠虽然功能迥异,但都源自胚胎发育阶段的中胚层,仿佛是生命在最初的一场奇妙分岔,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发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对生命的探索之路。
博士在读阶段,张永昌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中。他曾构建过表达胃酸的载体,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然而,正是这个过程,让他对生命的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好奇,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愈发强烈。
在接受采访时,张永昌用充满温暖和敬意的语气谈起父母。他说,自己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用一生的质朴与坚韧,为他树立了人生的灯塔。从父母身上,他学到了三点宝贵的品质:一是克勤克俭,就像春日里默默耕耘的老牛,不辞辛劳,一分一毫都倍加珍惜;二是严律己、宽待人,父母总是以身作则,对自己要求严格,却对他人充满宽容与理解,就似冬日暖阳,温暖而不灼人;三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们坚信,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值得用一生去铭记和回报。他动情地说:“父母从不吝啬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认为每一次的给予,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恩赐。”
父母的爱,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滋养着他的心灵,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有勇气去追逐梦想。当年的顽皮少年,已成为生命守护者。
探索与坚守中“医”路前行
在求学的漫漫长路上,张永昌曾遇到过许多令人头疼的专业难题。当被问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时,他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坦然:“人生本就是一场充满挫折的旅程,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他回忆起博士期间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众所周知,胃酸分泌过多是导致胃溃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他尝试构建一种特殊的小鼠模型,让其胃酸持续分泌,以此模拟胃酸过多的情况。然而,这段关键的DNA序列,其AT/GC含量极不均衡,使得实验难度陡增。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已经为此努力了数年,却始终无法取得突破。面对难题,张永昌没有退缩。他反复思考、查阅资料、请教导师,试图找到新的思路。他将问题拆解为更小的部分,逐步攻克。最终,他采用了截短、分段的方法,并结合Touch Down模式下的PCR技术,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构建了这个模型。这一成果不仅为他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还让他在一次科技创新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谈及这段经历,张永昌感慨地说:“做任何事,不仅要勇于面对失败,更要拥有在失败后冷静分析原因、重新振作的勇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面前失去信心。”他鼓励医学后辈们,医学是一门严谨而复杂的学科,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保持好奇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013年,张永昌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怀揣着对医学的热忱与梦想,踏入了湖南省肿瘤医院,开启了他的医生生涯。
初到医院,他心中只有一个质朴而坚定的目标——“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刚来到肿瘤医院工作时,张永昌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临床能力的不足。医学的世界浩瀚无垠,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他深知自己需要跨越这道鸿沟。于是,他在湘雅二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钻研临床技能,每一个病例都认真分析,每一次操作都反复练习。那些日日夜夜的努力,最终为他的成长赋能,让他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医学博士,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肿瘤科医生。
回首这段艰难的岁月,张永昌感慨万千。他说,正是那段在湘雅二医院的规范化培训,让他学会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在面对复杂病情时保持冷静与理智。这些经历,让他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