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毳用十五年时光,在非遗传承之路上不懈求索,以深度实践挖掘、保护与创新民族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在查干湖畔一间工坊里,徐毳正带着一群蒙古族青少年用锋利的鱼皮刀裁剪着鱼皮,鱼皮与刀刃摩擦的沙沙声中,传统纹样在设计稿上渐渐成形。这是她耗时多年整理的“立体缝绣”技法,如今正通过非遗研学课堂走进广大青少年之中。
作为吉林省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80后”女孩徐毳用十五年时间,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黑土地上开展文化传承的青春实践。她带领14位女性传承人创建非遗创新体系,让千年渔猎文化走进青少年,更让蒙古族、锡伯族等多民族非遗项目在研学活动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她还带领非遗项
◎本刊记者 李玲
徐毳 青衿之志守非遗 文化为桥筑同心
徐毳用十五年时光,在非遗传承之路上不懈求索,以深度实践挖掘、保护与创新民族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目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让非遗成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从少年结缘到系统传承的初心与坚守
徐毳与非遗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初中时,她陪父亲去佳木斯看病,偶然看到艺术家孙茂密制作的鱼皮画,沉重的心情仿佛瞬间被治愈,从此便深深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艺术。
在父亲的支持下,徐毳拜孙茂密为师,学习了水彩画、鱼皮画等技艺,为日后的非遗传承之路埋下种子。“孙老师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从不计商业回报。”徐毳回忆,小时候艺术学习成本高,农村孩子无力承担,孙茂密无偿传授技艺,让她得以接触和学习。她跟着孙茂密学习传统技艺多年,深深认识到艺术源于热爱,更要全身心投入去做、去感受。
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和独特天分的徐毳高考后报考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毕业后,徐毳来到吉林松原市查干湖畔,拜访了许多老艺人,继续系统深入学习鱼皮画。
徐毳介绍,鱼皮画制作过程漫长,一幅画通常需要3个月以上时间完成,需要经过鱼皮的剥取、晾晒、鞣制等技艺,其中,鞣制是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一步。“在‘鱼鳔胶腥气直冲天灵盖儿’的情况下,要用木刀反复刮,直到鱼皮柔软,接着用玉米面糊去腥,再搭在地窖里晾1至3个月,最后钉在木框上风干。鞣制好的鱼皮既应该有一定的硬度,又要在搓揉、弯曲时不出现裂痕。”
2010年,徐毳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力格尔”代表性传承人包朝格柱为师。在师父包朝格柱眼中,乌力格尔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涵盖游牧、狩猎、祭祀等内容的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朝格柱对于非遗文化的理解启发了徐毳,“鱼皮画不能只是工艺品,得装下整个渔猎民族的故事”。她意识到,鱼皮画的纹样应该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于是,立足于查干湖渔猎文化、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查干湖冬捕之祭湖》、《查干湖冬捕出鱼》等系列鱼皮画逐一诞生了。鱼皮叠剪出的萨满神服上的太阳纹,用立体捏塑技法呈现的冬捕仪式中的冰镩造型等,逐渐被更多人认识与传播。徐毳也成长为吉林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高级工艺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
孙茂密和包朝格柱两位师父对艺术的执着与专注深深打动了徐毳,他们一生坚守一方艺术天地,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她也立志将非遗事业传承下去。她认为,非遗传承人肩负着文化守护的重任,要通过各种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生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
在松原学习的过程中,徐毳发现,这片少数民族百姓聚集的土地上,非遗资源丰富,但缺乏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若不尽快抢救,将永远消失。“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的重要性,我们有责任。”于是,她踏上了艰难的非遗挖掘、搜集、整理和保护之路。
在蒙古族聚居的查干湖地区,徐毳深入周边乡镇、郭尔罗斯草原等地区,走访民间艺人。她用心记录老艺人的讲述,挖掘珍贵的非遗技艺和文化故事,了解非遗项目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带着录音笔走遍21个村屯。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毳了解到郭尔罗斯布艺传承人其木格大娘掌握着失传的“立体捏塑”技法。当时,其木格大娘已年逾七旬,身体状况不佳。徐毳立刻前往其木格大娘家中,多次与她交流,记录下“立体捏塑”的每一个细节。其木格大娘手把手地将技艺传授给徐毳,徐毳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非遗挖掘和保护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与压力。一方面,老艺人逐渐离世,很多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另一方面,专家对一些非遗项目的学术考证存在争议,导致项目申报遇阻。但她坚信只要坚持下去,非遗文化终将重焕光彩。徐毳建立非遗数据库,尽己所能收集整理非遗项目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为传承保护提供依据。她坚持带领团队走访村落,记录老艺人记忆,挖掘整理郭尔罗斯布艺、锡伯族刺绣等非遗项目14项,培育传承人14名,合作保护国省级非遗项目30项,形成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筑起一个文化传承的“基因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