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蔚蓝
作者 康丽娜 李淑芸 张朝晖
发表于 2025年7月

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从北到南有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在辽阔的管辖海域内,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等生态系统交织共生,构成了充满生机的“ 蓝色王国”。中国沿海栖息着28000 多种海洋生物,它们共同演绎出了壮丽的海洋生命交响乐。然而,这片蔚蓝的海洋一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化,海洋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过度捕捞、海水污染、生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正在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近海环境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灾害频发、自然岸线被占用等现象,已经成为我国海洋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绝大多数海洋生态问题的背后,都能找到人类活动的影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在海洋中过度捕捞、排放污染物、填海造陆等行为,破坏了海草床、珊瑚礁和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些行为不仅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多样性,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景风光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与浅海滩涂

为什么建立海洋保护区

针对这些问题, 建立海洋保护区就成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海洋保护区就像为海洋生物搭建的“避风港”,通过限制人类活动,来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建立海洋保护区不仅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措施。

在生态保护方面, 海洋保护区能够保护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和基因多样性,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关键生境类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通过防止过度捕捞和生态破坏,海洋保护区有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确保渔业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海洋保护区还能创造显著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不仅能增强渔业的可持续性,还可为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场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文化传承方面,海洋保护区通过保护传统的海洋利用方式、历史沉船遗址等举措,为考证历史、评估现状和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基地,实现了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双重保护。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限制开发活动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保护了濒危物种的栖息地,还减少了海岸侵蚀,提高了沿海地区的防灾能力。在山东蓬莱国家级海洋公园,通过保护独特的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建立海洋保护区的理论支撑

海洋保护区作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那么,海洋保护区为什么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背后离不开一系列科学理论的支撑。

最小存活种群数量理论:守护生命的底线

如果一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太少,它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找到配偶、抵御疾病或适应环境变化而逐渐灭绝。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