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短“谁”说了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9岁, 比2023年提高了0.4岁。决定寿命和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两大类—先天因素(遗传基因)和后天因素(环境、生活方式等)。最近,英国牛津大学牵头的多国研究团队对50万人历时15年的追踪研究,首次揭示了在衰老过程中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作用份额”。研究结果显示,对人的健康和寿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中有77%为后天因素,包括人呼吸的空气、摄入的食物、承受的压力等,而先天因素的占比仅为23%。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筛选和分析45441份血液样本中的约3000种蛋白质,研发了一种蛋白质组年龄时钟,它能精准预测个体、身体器官和细胞的生物学年龄。通过蛋白质组年龄时钟的检测,研究者不仅探索了多种衰老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也发现了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基因等因素对健康和寿命的不同影响。例如,每晚保持7~9小时睡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锐减32%;吸烟者的血液蛋白的生物学年龄比其实际年龄老7.4岁;坚持运动者的生物学年龄比其实际年龄年轻5.8岁;在消除财务压力6个月后,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端粒(简称端粒)损耗速率减缓39%;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肺癌、肝病的发病率降低49%。
通过164项后天因素的筛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25种可改变的后天因素对寿命有重大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对寿命的影响尤为显著,甚至超过了遗传基因,例如,拥有房产者的平均寿命比租房者多4.3年;家庭收入每增加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6万元),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4%;接受教育时间每多出一年,患慢性病的风险降低5.6%。
在生活方式方面,除了睡眠、吸烟等影响因素外,运动和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也很明显,例如,每周坚持锻炼3 次,糖尿病风险会下降41%;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C 反应蛋白(简称CRP,当体内有炎症时,CRP水平会升高)升高26%。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