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社交密码
空闲时间,我在网络上浏览,总能刷到这样的画面:年轻人举着自拍杆,在博物馆的青铜器前摆出“博物馆限定姿势”;穿着汉服的姑娘们对着唐三彩拍照,发朋友圈配文“穿越千年对话”;甚至还有博主直播讲解文物修复过程、名画中的历史与文化,直播间里挤满了求知欲旺盛的观众。这些曾经庄严肃穆的“文化殿堂”,如今成了观众最爱的“网红打卡地”。
如果“炫”是一种得意,我愿意分享这美好瞬间的轻松与得意。
有个博主说得好:“这是历史碎片与社交密码的化学反应。”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下文物的“显眼包”时刻:兵马俑突然“活”过来眨眼,青铜器自带背景音乐旋转跳跃,连故宫的脊兽都成了“表情包界的顶流”。
这些魔性画面通过算法被推送给更多人,博物馆的“冷知识”瞬间变成“社交货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