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针与T台之间,一位苗家儿子的文明摆渡
作者 施崇伟
发表于 2025年7月

2025年3月的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后台弥漫着山野的气息。5岁的苗族女孩小月踮着脚尖,试图抚平靛蓝围兜上振翅欲飞的蝴蝶纹样——这是母亲在煤油灯下绣了整整3年的作品。在她身侧,44个来自贵州深山的孩子正在互相整理银饰项圈,那些錾刻着太阳纹的银片碰撞出清越的声响,如同清水江淌过时的潺潺水声。这些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服饰,即将在1 800千米外的聚光灯下舒展羽翼,而将它们托举到国际舞台的人,此刻正蹲在地上为孩子们系紧绣花绑腿。

设计师杨春林更愿意以苗族名“古阿新”自称,这个意为“勇敢与希望”的名字,暗合着他30年来在绣线与T台间编织的命运经纬。

时间倒流至1994年的黔东南苗寨,6岁的阿新总爱趴在绣绷旁看母亲与外婆劳作。煤油灯将她们的身影投射在木板墙上,银针牵引着五彩丝线,在土布上翻飞出蝴蝶、锦鸡与蕨菜的纹样。在童年记忆里,阿新在绣品堆里打滚,闻着土布浸润了蓝靛汁的清香入睡。那时的他还不懂,这些浸润着晨露与灯火的针脚,早已将文明的基因绣入他的血脉。

背负着全寨的希望,阿新成为第一个考到省外的大学生。他穿着母亲绣制的深蓝苗装,在西安求学的课堂上引来惊羡的目光,却也刺痛着他的心——苗绣的美不该是深山里的孤芳自赏。宿舍很快变成临时展厅,母亲寄来的绣片化作书签、胸针,在校园地摊上讲述着山野故事。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