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秀,1872年生,江西遂川人。她是中共遂川县党组织创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的母亲。因支持儿子从事革命活动,于1928年2月落入匪徒手中,遭受残酷折磨后被剖腹杀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江西省遂川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一位英勇献身的母亲,在盆珠乡修建了一座烈士墓,上面铭刻着“碧血千秋怀母德,青山万古蔼慈云”的挽联。这副挽联的撰写者就是这位烈士的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而烈士张龙秀,终于可以含笑长眠于她曾经血染的家乡红土地。更让她欣慰的是,2019年7月,一部现代京剧《碧血慈云》先后在江西吉安、南昌,以及北京震撼上演,一次次把人们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1个家:7个儿女3个送人
张龙秀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小名秀娘。按当地的话说,张龙秀应算是“掉在米堆里的人”,不愁吃、不愁穿,四书五经任她读。她出生那年是1872年,父母挣脱不了陈腐观念那根绳,不让女儿读书,每天逼她裹出一双小脚。还不到19岁,她就被“门当户对”地嫁到了一个日渐衰败的小地主家,丈夫是个秀才。
夫妻俩生儿育女,过着小日子。十几年磕磕绊绊下来,两口子跟前就有了7个儿女。家道衰落加上时局不定,陈家小院里一群“小雀儿”叽叽喳喳地叫唤着要吃要喝的,让秀娘的一双小脚酸痛不堪。偏偏这时候,文弱的丈夫患上了重病,秀娘忙完地里,料理一家九口的一日三餐,还得给病床上的丈夫找药、煎药、请医生,独木难支,苦不堪言。好在,灰暗的日子里也会透出丝丝光亮。秀娘心底的那束光,来自儿子陈正人端坐在四方桌边埋头习字和诵读私塾先生布置的《三字经》时的可爱模样。
1915年,秀娘久病的丈夫撒手人寰。为丈夫治病,陈家已经揭不开锅,秀娘甚至连安葬丈夫的开销也是向亲戚借的。陈正人转眼间就8岁了,早到了该读小学的年纪。秀娘实在拿不出钱来,就对还在读私塾的儿子说:“你去学个徒吧,以后好讨口饭吃。”可陈正人有自己的主见,说只有读了书才有开明的思想,才有活路。他甚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争取读书的机会。张龙秀当然了解儿子的脾性,只得又求爷爷告奶奶地借了钱来给他交学费。
寡妇带子的辛酸尽人皆知。有好心人留意到附近村子里有富裕人家想领养女孩,便找上门来,问张龙秀愿不愿意成全,说这也算是穷困中给了孩子一条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