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呵护文化瑰宝,高扬文化主体性,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路径。厉彦林的长篇报告文学《齐风淄火》无疑是实践这一路径的优秀作品。《齐风淄火》深入发掘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基因与现实传承,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并以人民立场与百姓视角,贯通了作者的历史意识与当下关怀。在恪守呈现历史真实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以丰富的审美内涵。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上一座浩瀚的文化瑰宝,要想条分缕析地呈现其历史源流与传承,绝非易事。而在厉彦林的长篇报告文学《齐风淄火》中,我们有幸看到了他对齐鲁文化基因源起与传承的探寻,整部书思想宏阔,以“淄博烧烤”火爆出圈现象为切入点,由点及面,从大处着眼,贯通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具有高远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①而《齐风淄火》正是这样一本旨在从纵深的历史连续性上探究齐鲁文化传承基因,进而聚焦当下的作品。
一、历史真实的呈现
《齐风淄火》作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真实性自是其应有的题中之义。作者为了写作此书,尊重历史的真实,践行“抒真情、说真话”原则,追寻与考证历史的足迹,2023年曾经连续五次深入淄博各地调研,亲力亲为,进行现场辨认和考证。作者曾自叙:“虽然不是史书,但遵从‘历史的真实’和史书的创作规律与态度,既要求正确、准确,又追求恰当、精准,既不用民间传说和演义代替历史,也避免个人主观认识覆盖历史客观真实,造成对历史的歪曲。凡引文均有权威出处。重要但不清晰的,力所能及地咨询和考究,力求接近真实。文学描写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但避免虚无和虚幻。”③
而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为写作此书,查阅了大量的权威史料,但同时又不盲从史料,而是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以重返事件现场的历史意识,谨慎地求证结论。例如,在第二章的“‘孔子闻韶处’为哪般”中,作者便辩证地论述了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内涵:在齐鲁两国存在文化根源差异时期,孔子的理念不会被齐国统治阶层接纳,且在可能遭人毒手的情况下,孔子便不可能沉湎于韶乐之中。因此,“三月不知肉味”之说,更可能来源于孔子焦灼的心情,使其不能辨别肉味。由此可见,作者在考证历史时,一方面恪守历史事件的真实,另一方面也努力实现着历史本相的真实。因为,“历史虽然离不开事实,但不是一切事实都能表现历史的特点”③,“运用基本的事实并不妨碍创作不同精神实质的作品”④,也即是说,类似“三月不知肉味”这样的史实,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思想主题,而依据当时孔子在齐国具体的处境来考察,才能得出最符合历史真相的结论。
这种谨慎辨别史料、思考其与史实关系的精神,使得《齐风淄火》具备了报告文学所特有的真实性与严谨性。
二、艺术的真实与丰富的审美内蕴
值得注意的是,三千多年历史既已成为过往,如果一味依赖于历史的遗迹,那么齐鲁文化精神也仅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得以碎片化地展现。
因而,想要呈现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史实的真实之外,还需融合艺术的真实。在这一方面,《齐风淄火》以其特有的艺术内蕴,链接起历史与现实,为齐鲁文化的精魂赋予了宏阔的格局、人性的温度与艺术的感染力。
本书的艺术内蕴,首先体现在作者解读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上。在书写齐国故都、稷下学宫、蒲松龄故居等齐鲁文化的历史时,作者并未拘泥于对具体纷杂的历史事件的陈列与阐释,而是从宏观着眼,提纲挈领,用能够体现齐鲁文化精神内核的历史事迹,用饱含景仰与敬畏的笔触,抒写出齐鲁文化的要义;在书写淄博烧烤、周村鲁商、海岱楼钟书阁等现实生活热点时,除了近距离地参与和记叙以外,又能进行不同程度的历史审视,这种超越具体时事的远距离的观照,便赋予了现实问题以历史的高度一站在齐鲁文化的历史格局中呈现现实事件的文化渊源,从而带给读者更深远的哲学维度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