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胶济铁路见证了近现代山东的变迁与发展,承载了齐鲁儿女被侵略的屈辱史、谋求解放的抗争史、新时代加速前进的奋斗史,深刻影响了齐鲁大地的经济格局和文化传播。长篇报告文学《风起胶济》以胶济铁路为历史坐标,描绘了从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到2022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盛况,这一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长卷。作家李玉梅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历史与现实两条时间轴交织的叙事结构,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铁路发展等各个层面对沿胶济线文化廊道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呈现给读者一部厚重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兼备的铁路档案。
李玉梅是一位勤勉的具有文学使命和创作自觉的作家,近几年相继推出《云门向南》《国碑》《杨靖宇:白山忠魂》《擎云志》《大道》等多部著作,引起报告文学界广泛关注。新颖的结构布局、丰富的人物形象、诗性的语言表达,让她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这些特点在其新作《风起胶济》中也十分突出。该著作的书写对象是横跨在齐鲁大地上的胶济铁路,作家围绕一条铁路将笔触伸展到它的过往、它的内部肌理以及它途经的城市、城市中的风土人情,让这部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价值。翻开《风起胶济》,犹如打开一份沉甸甸的贯通历史和现实的铁路档案。
对写作者而言,胶济铁路是一个具有广阔历史背景和鲜明时代精神的宏大题材。时间上,19世纪末它由德国人始建,1904年全线通车,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它见证了国家命运的风雨沧桑;地理上,它途经青岛、潍坊、淄博、济南四个城市,干线全长395.2公里。可以说,胶济铁路既是一个历史坐标,也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它不仅是山东的第一条铁路,亦是连接中国沿海与内陆的运输大动脉,深刻影响了20世纪至今沿线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回望胶济历史,是对近现代山东历史的一次深情回眸和庄严追溯,关于它的过去和今天需要我们打捞、记录、反思和重建 这正是《风起胶济》的价值所在。
一、以双线叙事为结构
面对百年胶济铁路这个时代命题,写作者如何去驾驭?作家在“终章”中写道,“百年胶济的采访,从2022年10月暮秋开始,至2023年4月春末夏初结束,我的足迹遍布青岛、潍坊、淄博、济南、临沂、济宁6座城市的45个县区,面对面采访人物143人,认真思考与遴选之后,真正收入书中的人物不到采访量的二分之一。”①从中可以窥探到作家创作过程之一二。报告文学理论家李炳银曾说,“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是一位行走者。”②李玉梅就是一位真正的行走者,她曾多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具有丰富的采访经验,这让她成为一个机敏的行走者,能快速进入深度采访,搜集捕捉重要信息。笔者有幸陪同作家进行了淄博段的采访,一个月的时间,她的足迹遍及张店、淄川、博山、周村等区县,采访对象包括铁路工人、地方文化名人、手艺人等。采访人物之多、跨行业之广、问题之细让人敬佩之余,也好奇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呈现这些庞杂零碎的信息。
报告文学进入创作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谋篇布局,将采访、搜集来的资料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者周淼龙在论述报告文学的构思技巧时讲道,“报告文学的结构是写作的‘关键’,是‘文学性’的因素,也是‘难点'。”“难点成为它的特点:报告文学必须在真实性原则约束下进行结构,不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它只能通过对材料的取舍、裁剪、调度、组接,来精心安排结构。”③报告文学没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只能靠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新颖的与内容相匹配的结构,如同搭建一个舞台,既要符合美的建构,又能收纳百态。
李玉梅有很强的结构意识,这种结构意识让她面对复杂的选题时能够删繁就简,驾轻就熟。对《风起胶济》进行谋篇布局时,她创造性地使用双线轴结构叙事:一条时间轴是三面钟时间,代表历史;另一条是北京时间,代表现实。读者通过目录就能清晰明了地看到两条并行的时间轴,阅读中会有在作家搭建的时空架构中来回穿梭的阅读体验。
三面钟为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时,沿线各火车站的标配钟表样式,这一历史物件标注的是一条从被迫开通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脉络。书中的一、三、五、七、九、十一章以三面钟时间开篇,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贯通)、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1952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自制火车头“八一”号举行落成典礼)、1990年12月28日(胶济铁路复线全线贯通)、2018年12月26日(济青高铁开通运营,胶济通道实现“三线并行”)。每个日期在百年胶济历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作家以“钟声”的形式交代这一天的相关历史事件。如第一章,“三面钟时间:1898年3月6日,胶州湾”“三面钟声:1898年3月6日(农历二月十四),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