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精神
作者 吕周聚 王燕子
发表于 2025年7月

内容提要:《最后的农民工》是杨志军于2021年出版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其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入青岛寻求发展的农民工群体,刻画了诸多性格各异的农民工形象。在这部作品中,杨志军不改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不仅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生态从被忽略到被看见的历史转变,而且表达了对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下社会生态健康与否的关注,更深刻展现了农民工在声色城市的沉浮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不同的道德选择,体现出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现代文明中人的精神生态状况的隐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在这种趋势之下,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拉大,城市成为先进、富有的象征,而乡村则代表着落后与贫穷,社会资源的一味倾斜加剧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逃离乡村前往城市一时之间成为乡村世界的普遍人生追求,大批农民工怀揣发财致富、改变命运的理想来到城市,由此掀起一股波澜壮阔的农民工进城热潮。作为现实生活忠实的反映,不少文学作品真实地记录下了农民工由乡入城这一宏阔历程中的坚守与嬗变、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心酸、幸福与隐痛,杨志军的《最后的农

民工》便是其中的一部。

《最后的农民工》是杨志军于2021年出版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以题材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写实性在其作品中别具一格。在这部作品中,他将自光由西部内陆转移到东部沿海,以青岛为背景,史诗性地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起齐鲁偏远乡村的一批农民进城打工的波澜壮阔的生存史,生动地塑造了诸多形象各异的农民工人物,不仅再次引发如何平衡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这一生态学经典议题,更深刻展现了追随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农民性格底色的坚守与人性的变异,而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下社会生态的健康与否及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有机过渡路径亦是作者的关注所在。法国生态哲学家加塔利在其《三重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三重生态”理论,构建起了“自然-社会一精神”三维合一的生态审美模式。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指出生态学常常体现三重生态:“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①,三者分别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精神价值的维护与重塑,可以从根本上通过文学作品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据此,本文将依次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维度对《最后的农民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获得对这部作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

一、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最后的农民工》虽是一部以塑造农民工人物群像为主的现实主义长篇,但其中的部分内容依然折射出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他站在树木的立场,以沉痛的口吻向我们诉说一棵被人类砍伐的树的命运:“春天来临时,乡里人说我已经足够粗壮。刀锯的光辉逼退了太阳,我落叶缤纷,迎来了更加悲伤的去皮、风干和测量,然后搬上汽车,运往远方”°,即便是面对一棵无言的树,作者心中依然充满对自然生命的悲悯之情。

农民工进城热是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同兴起的,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避免不了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建造高楼需要开垦土地,发展工业需要排放污水废气,人口增长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城市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水、土地和空气污染。城市化所带来的大量人口和工业活动无疑会加剧生态污染现象;其二,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化进程中所开发的大量土地很多曾经是动物的家园,栖息地被破坏必然会导致物种的减少;其三,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会向自然索求巨量的资源,甚至走向毫无节制;其四,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下降。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其原先所具有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功能会逐渐丧失,这又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于是,在势不可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如何能在最大程度上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便成了我们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些许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社会发展速度的片面追求导致城市规划建设没有很好地考虑到生态保护问题的反思。小说的背景是青岛这一海滨都市,在曾经的拆迁热潮中,由于现代化建设脚步的急促与对自然环境的忽视,许多高楼在海岸边建起,而稠密的居民区是极易给海洋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的,作者借田光罩之口传达自己的思想:“把礁石沙滩经营好,把海洋生态保护好,把海岸线美化好,把胶州湾改造好,把市区内的十几座山绿化好,停止毁山毁岸造楼,消除混凝土和垃圾建筑对海陆生态的侵害,城市的魅力就会增加一百倍”。同时,作者也看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对生态问题的日趋重视及政策上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倾斜:“青岛今后的建设要做加减,加法做在内陆,减法做在沿海”④,尽快拆除所有堵海、毁岸、占山、损林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成了新时期的当务之急,拆除之后,还要进行相应的自然复原工作,“复原山林、陆岸、海洋、城市的最佳生态格局,复原‘蓝天、碧海、红瓦、绿树’的传统风貌”③。唯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懈于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与保护,城市才能拥有更加久远的美丽与鲜亮。

当今,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也应进一步增强生态意识,努力平衡好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这两大核心问题,时刻谨记保护自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为降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制定适宜的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生物物种的保护,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方能实现城市化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刊登于《百家评论》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