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第32个国际家庭日如约而至,来自内蒙古牧区的“最美家庭”——萨日娜和图布雄吉日嘎拉一家的故事,充满温情和甜蜜,让人感受到那些藏在柴米油盐中的诗意、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
匠心传承里的温馨与浪漫
2025年3月8日,春风轻拂着广袤的牧区,远在牧区的图布雄吉日嘎拉给妻子萨日娜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今年家里的第一只小驼羔出生了。因为小驼羔是在3月8日出生的,所以萨日娜和图布雄吉日嘎拉商量后决定给它起名叫做“38”。图布雄吉日嘎拉说:“你可以制作一幅小驼羔的毛毡画,以纪念这个小生命来到咱家。”
丈夫对家庭、对她的心意让萨日娜感动,她觉得这是丈夫送她的最好的三八妇女节礼物。
身为蒙古毛毡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萨日娜很快把“38”的头像画制作好了,并将它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当萨日娜看到这幅画时,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牧区的丈夫以及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萨日娜和丈夫虽然分隔两地,但是情意相连,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努力。黄沙连绵,沙丘层叠,延伸向无穷的远方。古老的韵律有节奏地响起,擀毡调在齐声唱和中像是远古的召唤。沙漠上铺陈着大片的白色羊毛,众人手里的木棍跟着擀毡调的节奏敲打着羊毛,将羊毛打得蓬松起来,也将羊毛上的污物打落。辛苦的劳作在古老的歌声里变成一场盛大的欢聚活动。
在萨日娜的家乡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传统中每年5月都是制作毛毡的好时候。春羊毛是制作毛毡的上品,经过弹毛、铺毛、喷水、卷毡、捆毡等近10道工序,制作出来的春毛毡质地瓷实,柔软耐磨,经久不烂。
萨日娜的爷爷和妈妈都是制作毛毡的好手。制作时,大家唱着赞美毛毡的颂歌,在擀毡调抑扬顿挫的节奏里,人们跳着欢快的舞蹈,祈福毛毡顺利完成。小时候毛毡制作的热闹场面让萨日娜记忆犹新,妈妈常常在家里制作的小型毛毡制品她也很喜欢,她开始对毛毡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内蒙古毛毡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毛毡在内蒙古人民的心里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传统马背上的婚礼中要使用毛毡。
萨日娜还记得她出嫁那天,妈妈给她织了一条长长的毛毡,她踏着这条毛毡,幸福地走向丈夫的家。在萨日娜的儿子出生的时候,按照游牧民族的传统习惯,宝宝的床头放上了毛毡制作的蒙古包和小狐狸,保佑宝宝平安顺遂!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会毛毡技艺了,古老的毛毡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看到萨日娜如此喜欢毛毡技艺,丈夫图布雄吉日嘎拉鼓励妻子去拜访名师学习。
萨日娜和丈夫图布雄吉日嘎拉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班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