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唐瑜的“稀土梦”
作者 阿春
发表于 2025年7月

坚守初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唐瑜的人生轨迹如同她初次见到那簇粉色稀土晶体一样,在坚守中沉淀,在创新中绽放。她扎根西北三十余年,与稀土结下不解之缘,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科研方向,并开辟出一条科研报国的创新之路。

追逐科研梦想的逐梦者

1972年10月,唐瑜出生于湖北武汉,因学习成绩突出,自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初中时,一位充满激情的数学老师,用生动的讲解将知识传递给小唐瑜,点亮了她求知的眼睛。从那一刻起,唐瑜的心中便种下了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

因为喜欢化学,唐瑜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兰州大学化学系。本科期间,她偶然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验室中看到一簇粉色晶体,在灯光下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让她念念不忘。不承想,这一次意外发现的“粉色奇迹”,竟激发了她对化学的终身热爱。

唐瑜所学的化学专业是稀土配位化学及功能材料研究,在外行人看来,这门学科可能显得深奥难懂,但在唐瑜眼中,它就像魔术一样充满无穷魅力。“实验过程中晶体的颜色变化,以及不同物质混合产生的效果,都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魔术师。”唐瑜迷恋这种感觉,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如果不在实验室做实验,那就是在从资料楼搬资料去实验室的路上。她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半进入实验室,直到天黑才离开。

大四时,配位化学课的老师将枯燥的化学符号讲解得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唐瑜,她决定投身配位化学领域。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配位化合物。长期以来,配位化合物一直是无机化学家的难题,唐瑜却对该领域感兴趣,迎难而上。在谭民裕教授和甘新民教授的指导下,唐瑜开始系统学习稀土配位化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唐瑜毅然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选择留校任教,专注于无机化学教学和稀土配位化学研究。唐瑜认为:“兰州大学培养了我,这里需要深耕的人。”当时,手机和网络不发达,查阅文献需翻阅资料室的纸质影印版专著,晶体结构还需用称量纸,一笔一画手绘。尽管工作环境艰苦,唐瑜坦言:“留在兰大既源于对化学的纯粹热爱,也源于对西北土地的深情眷恋。”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的化学楼,一直是唐瑜科研的“主战场”,凝结了她所有的心血,几乎每天她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在实验室与冰冷的瓶瓶罐罐打交道,唐瑜却在看似单调的时空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维度。对她而言,这些玻璃器皿亲切而充满生命力,这些无声的容器成了她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伙伴。如今,唐瑜看到生活中的玻璃器皿,依然会发自内心地喜欢。

对化学的热爱和对稀土的专注,使唐瑜在专业领域不断进步。她一直关注如何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利用地域和学科优势,使科技创新在企业中落地生根。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