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示禁止未成年人下单,商家还需担责吗?
作者 秦风
发表于 2025年7月

多方合力,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

付款页面明确作出禁止提示,未成年女孩仍隐瞒家长下单购买大量盲盒,在此情形下,商家有没有责任?需要返还消费款吗?

14岁女孩耗费数万购盲盒

薇薇的父母在江苏打工,年仅14岁的她随祖父母同住,在河北省香河县读书和生活。薇薇平时一直使用奶奶的手机,该手机号是其爷爷身份证办理的副卡,支付宝认证及绑定银行卡姓名均为奶奶汪某科。

2024年1月1日,薇薇刷抖音放松心情,不经意间划到了“某鱼玩具屋”直播间,主播正在叫卖各种玩具,其中的动漫卡片盲盒瞬间吸引了薇薇的眼球。这些盲盒以热门动漫IP为主题,在薇薇读书的学校比较“火”,不少同学还拿着从盲盒中开出的热门卡片炫耀,动漫卡片盲盒俨然成为同学交往的工具。薇薇心想,如果自己能从盲盒中开出稀有的卡片,那同学们该多羡慕啊!

薇薇立即关注玩具屋直播间,挑选盲盒放入购物车。进入付款页面时,她虽然看到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的提示,却认为并没什么大不了的。由于首次付款需要刷脸,薇薇趁着奶奶正在看电视,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奶奶扫了扫,并修改了抖音支付密码,迅速下了单。

经薇薇同意,直播间拆开盲盒,竟是名称蛋小黑的专属卡牌,这属于蛋仔派对系列的稀有卡片,主播大声叫喊:“哇,这位买家太幸运了,相当于抽中了大奖!”薇薇激动不已。

下单时无法预知盲盒的内容,拆开盲盒后也可能带来惊喜,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强烈的刺激感,薇薇很快沉溺其中。从2024年1月1日至5月15日,薇薇在多个平台陆续下单消费共计65942.56元,其中通过抖音朋友或者加微信让同学代买等方式,薇薇在某讯充值购买游戏皮肤将近4万元,而在某鱼玩具屋购买的盲盒金额为24520.2元。

5月下旬,薇薇的父亲回乡探亲,顺道去学校了解女儿近期的学习状况,班主任反映薇薇成绩下滑以及在校炫耀动漫卡片等情形。薇薇的父亲追根究底,弄清了女儿用奶奶的账号进行网络消费的事实。

薇薇的父亲多次和网络平台及商家交涉,某讯退还3.5万元,但某鱼玩具屋拒绝其退款24520.2元的请求。

法庭诉辩各执一词

某鱼玩具屋的经营者是广东省普宁市某百货店,2024年11月25日,薇薇将百货店告到香河市人民法院。她请求法院确认其在玩具屋的消费行为无效,由百货店退还未成年人消费款24520.2元。

法庭上,薇薇称其爷爷奶奶再溺爱孙女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内购买这么多盲盒并进行充值游戏。其通过隐瞒的方式不让爷爷奶奶知道,留的收件人的电话和姓名都是未成年同学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证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被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购买行为需要法定代理人(通常是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不同意,所购商品可以退还。因此,她请求法院支持其诉求。

百货店辩称,被告作为网络店铺“某鱼玩具屋”的经营主体,多次在店铺以及商品详情页的醒目位置提示未成年人禁止购买,2024年5月8日,被告还向原告下单购买的账号发私信再次提醒告知,因此,被告已经尽到足够的提示告知义务,无需向原告进行退款。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