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纷纷成立了国际传播中心。在全球化格局深度调整和“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努力突破西方话语垄断,推动文明互鉴。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传播提供了新工具,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成为重要抓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作为“国家队”的补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全域协同”的传播网络,有助于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以地方故事折射中国实践”,创新央地联动机制,助力区域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双重建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终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扎下根”,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建。
地方媒体是区域化传播平台的运营者,拥有面向特定区域受众和特定文化圈层的成熟传播渠道(地方卫视、电台、报纸、客户端、社交媒体矩阵)。这些渠道是国际传播内容精准投放、深度渗透的重要入口。同时,地方媒体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往往更灵活、更具网感,能快速响应本地热点,运用本地化语言和表达方式,有效触达年轻网民和国际社交媒体上的相关兴趣社群。
依靠地方媒体,可以丰富国际传播的内容生态,打造多元化国际传播矩阵。地方媒体是特色内容IP的孵化器,基于本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如景德镇陶瓷、潮汕美食、横店影视创作的纪录片、短视频、文化节目等,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吸引力,是国家级媒体内容库的有力补充。地方视角的加入,打破了国际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单一叙事”风险,呈现中国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与丰富性,展现国家宏大战略在地方层面的生动实践和人民获得感。地方媒体擅长将全球性议题如环保、科技、文旅与本地特色结合,进行本土化表达和传播,使宏大议题更可感、可及。结合地方媒体的实践,能够深度探索国际传播的“全球本土化”
创新央地联动的国际传播机制,不仅可以协同各个层面和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还能促进国家叙事与民间话语的有效融合。以中国“脱贫攻坚”的国家叙事为例,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如何引起真正的共情?政府发布白皮书是阐述政策体系(宏观框架),而短视频平台上,山区老人用新自来水洗衣、留守儿童搬进安置房的真实影像,使“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就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共鸣。国家叙事只有跟民间话语相互支撑、彼此赋能,才能发挥彼此的作用,破解传播单薄化,增强文化真实性。
地方媒体的加入,还可以结合公共外交,丰富国际传播的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作为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的建设有着深度的共生关系,其本质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构建与跨文化关系治理的一体两面。公共外交是“根”,通过人与人的真实连接和文化价值的深度互动,培育信任土壤;国际传播是“叶”,通过广泛的信息扩散与意义编织,扩大影响力范围,进行光合作用;共生系统是“生命体”,根深方能叶茂,叶茂反哺根强,共同维系国家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国际友城为例,地方媒体立足于特定区域,在报道国际友城交流、姐妹城市合作、地方性国际活动,如电影节、博览会、体育赛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媒体角度,深度结合线下的文化交流活动和产业活动,逐步形成基于城市/区域认同的国际传播微循环。
国际传播的创新,需要扩大传播主体,团结政府、新闻媒体、海外企业、智库、个人等多主体的力量。其中,地方媒体的参与,将使对外传播体系更具韧性(抗风险)、敏捷性(快响应)、包容性(多主体)与价值感召力(共情共鸣),多元主体和广大公众参与所形成的共生系统,将有利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舆论场中,构筑起基于理解与尊重的“命运共同体”认知基石。
(作者系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委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