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此战略部署下,学界持续深化相关研究,形成了以整体性战略引领为核心,以系统性机制构建为基础,以多学科理论融合与数智赋能为支撑,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的立体化研究格局。
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整体布局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世界被视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即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这一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根本的思维路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亟须在理论上确立全局视角,在方法上运用系统思维,最终实现从理念构建到实践落地的全面集成。
1.整体性认知:把握国际传播体系的全域构成要素。传播并非单向信息输送,而是包含编码、传递、接收、反馈的循环过程,更是价值、理念、文化、身份的综合表达。唯有立足整体,才可精准把握传播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这不仅是对传播要素的系统识别,更是对传播逻辑的本质反思。因此,特聘教授李喜根指出,国际传播体系应被视为一个包含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及其所处国际环境在内的复杂整体。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与力量分布、传播内容的选择与表达方式、受众的接受与反馈行为,以及传播所嵌入的国际认知结构,共同决定了传播体系的效能与方向。从全域视角出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除了需要改善传播方的策略和做法外,还需特别关注国际传播场域各方的参与和互动,以及宏观、中观、微观因素相继涉入的诸多方面。
在整体视野下,应突破碎片化、单议题和短周期的传播模式,构建涵盖政策沟通、文化表达、文明对话与情感联结的国际传播体系架构,实现从内容生产到意义生成、从叙事讲述到认知共鸣的全链条重塑。
2.系统性逻辑:构建传播体系内部要素的协同机制。《决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如果说整体性是从全局考察传播体系构成要素,那么系统性就是从内部结构和功能出发,关注各组成要素间的动态关系与协同机制。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认为,以系统集成思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应从宏观格局、体制机制、传播渠道与话语体系四个层面协同推进。在宏观格局上,要立足“两个大局”的战略视野,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体制机制上,应由国家层面对“大外宣”实行统一领导与整体规划,构建协同高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在传播渠道上,要实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的有机融合;在话语体系上,应从文明逻辑、发展逻辑与大国责任逻辑出发,系统构建并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叙事体系。此观点拓展了系统思维的实践路径,强调传播体系须具备高度结构耦合性与运行弹性。国际传播是由政策制定者、媒介平台、内容生产者、意见领袖和国际受众等多节点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只有通过制度设计、机制整合和流程协调,才能激发系统内生活力,提升整体传播效能。
3.系统集成的落地路径:推动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理念的升级,更在于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传播体系结构。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强调,主流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其系统性变革不仅是理念升级,更是全流程、全要素的深度整合。只有通过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壁垒,实现传播内容、渠道、技术与评价机制的跨部门协调联动,才能建立起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协同性的国际传播体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认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必须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紧密协同。构建适应全媒体环境的“生产一传播—评价”闭环机制,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任务,其本质在于打破资源配置割裂、传播路径单一、绩效评估滞后的传统格局,从而在发展理念、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评价体系与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塑。
在此基础上,出版业等新闻出版相关领域也应同步发力,构建协同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壮指出,当前出版国际传播面临内容供给不足、推广路径低效、机制活力不足等问题,亟须通过制度改革与流程重塑,提升出版产品的适配性、传播力与影响力。
这类以系统集成为导向的实践路径,不仅为国际传播体系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现实操作框架,也为破解内容供给分散、传播路径割裂与机制运行低效等结构性难题注入了改革动力。尤其是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下,跨领域的机制联动与流程优化,可促使传播体系从传统线性模式走向闭环式、协同化与高适配的发展形态。
二、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具体路径探索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既需宏观结构的整体系统观念,也需聚焦策略路径的实践落地。当前学界在话语叙事体系优化、传播格局重构与技术平台融合等方面形成共识,逐步构建多维叙事、多主体参与、多平台协同的行动架构。
1.重塑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内容表达。近年来,国际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构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关键。程曼丽指出,需超越种族、文化与意识形态界限,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三大倡议”价值理念,聚焦国际社会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提升国际化视角,秉持开放包容的准则,推动中国话语体现和平共处、多样共荣的哲学理念,彰显中国大国责任担当,构建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话语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