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五新” 路径
作者 杨东 刘臣君
发表于 2025年7月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全球发展形势的复杂演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在具体推进中,如何发挥各方主体的优势作用,打造全员参与、开放协同的国际传播格局,成为挖掘释放更多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其中,地方和城市作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通过各自叙事机制的优化革新,可以为国际传播带来更多路径选择。特别是在政策、技术、平台等的多维赋能下,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纷纷成立,并快速成长,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辽宁国际传播中心是全国正式成立的第五家省级国际传播专业机构,立足东北亚、面向全球,构建起“ 1+4+N+X 国际传播矩阵:一个平台,即iLiaoning多语种外宣平台;4个语种,即英、韩、日、俄四大报道语言;N个海外账号,即覆盖脸书、推特、油管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矩阵;X种无限可能,即与中央及其他省份国际传播中心协调联动。作为国家国际传播的组成部分和我国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辽宁国际传播中心深化机制改革、深挖特色资源、深耕优势内容,推出了一大批内容出彩、形式出新、传播出圈,具有国际传播视野的融媒体产品,实现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一、体制机制创新,辽报集团重大主题策划必有国际传播元素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进行全局性、整体性的筹谋和擘画,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在人员配置、主题策划、产品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统合规划。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依托具有80年悠久历史的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运营全流程业务,集团目前拥有6报14刊,已成为东北地区最权威、最强大的新闻信息源,全媒体用户量达8000万,重大主题策划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辽报策划”品牌享誉全国。以海外传播矩阵平台建设为重要一环和主要支点,辽宁日报社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限制,聚合全集团资源,建立了由管理体系、内容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策划体系等构成的国际传播体系,积极探索、实践党报集团内宣外宣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一体系的有力支撑和有效运营下,集团重大主题策划必有国际传播元素、国际传播作品必由全集团所属媒体统一推送,内宣外宣形成强大支撑合力。

2023年,由辽宁国际传播中心牵头,以项目制形式调集全集团文字采编、视频拍摄、动画制作、美术设计、渠道拓展、活动运营等优势力量,推出大型全媒体策划《国宝在辽宁》(30集),以高标准、高质量、大气魄、大手笔做好

“用辽宁文物讲好辽宁故事”这篇大文章。策划以“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为生产链条,建立“跨部门融合、多兵种协作、多平台传播、线上线下联动”全流程融合机制,纸媒、客户端、网站、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等全媒体呈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辽宁国宝热”,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网阅读量超3.5亿人次,先后入选“中国好故事”地域特色文化网络国际传播精品案例,获得2023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提名奖等奖项。

二、话语体系创新,以内容优势打造精品国际传播项目

以国际传播理论来讲,话语属于一种思维符号和交易工具,通过话语可以赋予交流内容更多的意义,传达更多的价值观念,是影响他国认知、提升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创新对外话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关键在于要将传播主客体的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保证他塑与自塑、故事与诉求的巧妙平衡,努力克服认知偏差、语境位差、情感温差,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与共鸣。

作为文明起源、文化根脉,辽宁红山文化是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物质和精神坐标。辽宁丰厚的文化“家底”是构建中华文化超级IP的禀赋特征,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极具发掘和传播价值,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巨大宝藏。围绕国家外宣工作大局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从世界需要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展现地方叙事三个层面加强重大选题策划,创新表达方式,将“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家常话崂出大道理”“以辽宁体验讲述中国机遇”的方法贯穿对外传播工作全过程,用外国人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富有“民间色彩”的叙事手法讲好中国故事,在海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