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尽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通过系统性变革深入挖掘释放国际传播效能,为新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甘肃省从整体层面入手,坚持内外协同、多方联动,聚焦国际传播主体、内容、渠道、产业四大核心维度,持续深化横向联合、纵向融合,逐步形成全新的国际传播生态体系,不仅为“系统性变革”提供了甘肃范式,而且向全球发出了更有力的“甘肃声音”。海外新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实验室发布的2025年2月《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甘肃省在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指数排名第8,在X(原Twitter)传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3,在Instagram传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9。可见,甘肃省在国际传播的系统性变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成功经验的挖掘总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体协同:构建全域传播体系
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通过多方主体的联动协同,逐步形成国际传播各要素整合建构的全域视角,各方传播主体差异发展、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了国际传播效力。
1.内部整合。为了整合优质资源,壮大国际传播队伍,甘肃省确定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思路定位,通过整合各级采编力量、渠道资源、平台优势,实现国际传播资源的高效流通、高度共享。甘肃国际传播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来,先后设立武威、金昌、定西、兰州新区等工作联络站。2025年,甘南国际传播中心成立。甘南州融媒体中心将融媒体矩阵、全中心人员进行统筹部署,将核心、优质资源精准分配到国际传播业务领域,依托联合编辑部,充分发挥智库、高校、海外自媒体等传播主体的优势作用,形成了具有较强开放性、协同性的国际传播体系。
2.外部联动。为解决“单打独斗”“单点突破”的局限,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非常重视与其他地方主流媒体及“一带一路”共建媒体的联动,在纵横交融中寻求更广泛的“全域协同”。2023年,甘肃国际传播中心与福建国际传播中心达成合作,通过人才、内容、技术、渠道等维度的优势互补,全面巩固合作成果,联合打造国际传播新平台,以国际传播需要为导向,联合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寻求更加细化、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各自的国际传播效能。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甘肃国际传播中心与海南、山东、云南等九家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达成合作,共同策划推出“ForeignersinChina外国人·中国事”的双语系列报道,以融媒体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力。
3.全域发力。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除了进行上述的内外整合协同工作外,还全面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主流媒体,以及省内文旅部门及市场主体,全域发力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甘肃形象的立体塑造与系统传播。2024年,借助“天水麻辣烫”热点,甘肃广电总台、甘肃新媒体集团等省内主要媒体到现场进行采访、直播,多方联动,先后推出超一万篇(条)新闻稿件。另外,省外主流媒体也纷纷派遣记者到天水进行现场播报,共计发稿3800多篇。其中,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快速响应,在海外传播矩阵上设置“甘肃麻辣烫”话题,先后发布38条动态资讯,并在甘肃英文网发布10多篇相关稿件,后被344家外媒网站转载,极大地提高了天水的知名度,引发了更多海外受众对天水、甘肃、中国的喜爱。在2024年“长城奖一文旅好品牌”案例征集大赛中,《天水—“一碗麻辣烫带火一座城”城市文旅品牌推广案例》成功入选城市品牌优秀案例。
二、文化锚定:突出“一带一路”逻辑主线
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枢纽,在国际传播领域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因此,以甘肃省广电局为引领的各级媒体非常重视错位传播,通过锚定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突出“一带一路”的逻辑主线,在国际传播中寻求更广泛的文化认同。
1.深耕地方文化。甘肃省广电局强调,要以讲好甘肃故事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为切入点,通过凸显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增强历史主动性,持续扩大甘肃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为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贡献甘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