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县级融媒体的短视频质量水平显著提升,逐渐成为县级融媒体提升流量、维系受众、做好宣传的重要手段。与商业短视濒不同,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县级融媒体机构需要立足本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优秀短视频作品。为探寻县级融媒体短视频内容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笔者引入情感传播相关理念展开研究。情感传播是指传播者把情感当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致力于将文本与情感相融合,让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产生情感波动。情感传播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技术科学等多领域视角,核心要素涵盖情感主体、情感信息、传播渠道以及情境因素。笔者基于情感传播理论框架,分析县级融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创作特点,通过内容视听元素分析探究其创新策略,以期为县级融媒体提升短视频内容质量提供借鉴。
一、基于情感传播的县级融媒体短视频内容叙事 解构
县级融媒体中心肩负基层社会治理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重担。笔者对其优秀短视频产品进行分析发现,情感鲜明、重视互动、引发共鸣的作品更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并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
1.突出地方性,增强情感联系。县级融媒体短视频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本土内容,有效唤醒受众的情感归属并维持情感连接。很多县级融媒体结合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短视频,并运用蒙太奇拼贴、方言诵读、弹幕互动等方式,唤起受众的乡土意识,增强其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山西省革命老区武乡县的融媒体中心围绕当地1768处红色革命旧址,讲述抗战故事,通过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唤起观众对英雄事迹的情感共鸣。短视频合集《跟着融媒看武乡》融合动画、图文、声画等多模态叙事方式,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武乡这片红色沃土上留下的革命足迹。短视频中大量呈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物画面,唤醒了观众的历史记忆,观众在抖音平台评论区积极表达了对红色文化的敬仰与自豪之情。
2.打造互动空间,创建“在场感”。当下,县级融媒体机构若想实现受众黏性提升与情感共鸣强化,仅靠基本的视频呈现形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因此要从观众所思所想出发,激发观众对视频内容的积极参与感,从而让观众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而产生“在场感”。借助“在场感”激发观众共情,唤起观众认同,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沁源融媒就是一个为受众互动打造“在场感”的典型案例。为了宣传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山西沁源县融媒体中心开设了短视频专栏《动物王国》,并为受众提供互动空间。该专栏展现了青山绿水、群鸟翩跗的美丽自然景象,讲述了沁源褐马鸡、黑鹳、苍鹭、华北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灵空山繁衍生息的故事。沁源县融媒体中心在专栏中营造“互动场景”,受众可以拍摄各类动物上传到平台。同时,融媒体账号积极关注受众发送的弹幕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回复观众留言。这种“观察一共鸣一行动”的递进式互动,使“中国天然氧吧”从一个地理概念升华为观众的情感归属符号。
3.创新叙事方式,引发观众共鸣。很多县级融媒体在短视频生产中,将乡音、乡愁、乡情等元素综合起来,运用声音、画面、事件等内容和形式,编织出接地气、乡土化的“话语叙事”,进而引发乡土情感共鸣。这种传播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县级融媒体内容生产个性缺失、传播黏性不强的问题。县级融媒体通过寻找具有本地共识的文化符号,运用微观叙事、音乐蒙太奇、多模态情感叙事等手法,让观众通过多感官刺激完成对乡土记忆的重构,唤醒群体记忆,例如,贵州省清镇市融媒体中心发布的《湖城漫话》系列短视濒,展示了贵州制陶、制茶业、沙鹅豆腐、卫城菜等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内容,通过乡土叙事展示贵州乡土文化,引发观众共鸣,获得了63.4万次播放量。又如,云南石屏县融媒体中心策划打造的爆款系列短视频“断鼻家族”旅行日记上线后,截至2025年1月9日,累计播放量达到3302.3万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