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学术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资源配置、期刊发展以及智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建立以质量和原创为导向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术规范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然要求学术评价能够真正发挥好诊断、引领、激励、保障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以刊评文”学术评价模式,简单采用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和数量来判断被评价对象的研究水平和贡献,根本不注重论文研究内容和质量,导致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未能得到筛选和推广。学术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仅用“核心期刊”来评价学术论文质量,势必会出现评价结果偏差。因此,突破“以刊评文”的樊篱,构建“以文评文”的学术评价模式,把学术成果的内容质量尤其是创新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是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复印报刊资料“以文评文”的形成与发展
始于1958年的复印报刊资料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以下简称“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目前已发展为115种期刊,覆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和主要二级学科,是我国唯一完整对应学科体系、规模化出版的大型专业学术期刊集群。来自全国的3000多名各学科权威专家担任复印报刊资料编委,与书报资料中心的专业编辑共同开展评文选文活动,依据标准化、体系化、规范化的流程,每年从中文报刊公开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约 3% 的优秀论文予以全文转载、专题出版。
在选文过程中,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无论是名家大家之作还是青年学者之作,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都一视同仁,进入同一流程经受多轮的学科领域专家评审遴选。至少 15% 的论文转自非核心期刊,至少 15% 的论文转自青年学者甚至在校研究生。真正做到“以文评文”,不看出身,只看论文质量来判断成果优劣。
复印报刊资料荟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前沿、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复印报刊资料始终坚持原创导向,注重评价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2010年,书报资料中心研制了《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将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质量的创新性、价值性等关键属性作为“以文评文”的主要衡量标准,构建了一套更加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强调同行评议主体地位,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重点评估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衡量论文提供的新知识对学术发展的促进程度)、论证完备程度(衡量论文的研究规范程度和严谨程度)、社会价值(衡量论文对社会发展进步可能产生的推动作用的大小)和难易程度(衡量论文研究投入劳动的多少)等主要指标,并区分论文所属学科、体裁差异,分类评估、同类比较,强调质量、创新导向,彰显了“以文评文”理念的先进性。
基于“以文评文”的学术评价体系,围绕复印报刊资料学术论文评价和转载数据,书报资料中心陆续研制发布了“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机构/作者”“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原创学术概念、学术理论、研究方法”(简称原创导向学术评价“三部曲”)等重要评价成果,逐步形成覆盖期刊、机构、作者、论文、学科、知识六类评价对象的学术评价体系,较为科学客观地呈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彰显了复印报刊资料“以文评文”的理念与优势,开辟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新视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
二、复印报刊资料“以文评文”的流程与方式
复印报刊资料的“以文评文”模式遵循“好文精评、差文粗评”的原则,依托书报资料中心内部的数字化评文选文系统进行“层层精选”,并对采集、分类、初选、复选、终选及定稿等多个同行评议环节(如图1所示)进行全过程记录,确保评文选文过程科学公正、评价数据可追溯。
1.初审阶段:论文采集、分类与初步筛选。第一,采集。此阶段旨在全面收集中国公开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报刊资源,共4000余种。除收集纸质报刊外,近年来主要收集电子版报刊。随后,通过数字化评文选文系统,将这些报刊内容拆分为单篇文章独立的数字格式。在采集过程中,会剔除明显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如只有一两个版面的短文、工作宣传性的文章),最终约40万篇论文进入后续评审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