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康类APP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应与优化策略
作者 梁城铭
发表于 2025年7月

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在初期阶段显著蕴含着“身体民族化”的思潮,体育运动的推广与提高人民体质紧密相关,并最终与国力的增强联系在一起。2016年,中国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这一举措标志着与身体相关的“政治象征”日渐消解,“身体”被重新赋予了“个体化”“世俗化”的表征。体育运动也因从竞技领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运动”和“健身”作为公共体育和公共休闲活动开始蓬勃发展。

一、“力”与“美”的媒介化具象:运动健康类APP的兴起

在媒介化社会与消费社会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群体对体育和健身运动的热情被数字化社交媒体标榜的“当代生活新方式”引爆。“健身后的身体”成为一种展示的“服装”,成为媒介化社会与消费社会主导下的权力话语。

学者喻国明、耿晓梦基于英国学者安德烈亚斯·赫普(AndreasHepp)的观点,认为“数字媒介引发的传播革命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社会的基本形态,新传播所建构的新型关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以往各种社会关系”,因此用“深度媒介化”描摹媒介化在数字时代的新表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个体的力量被激活,并且在多向渗透的个体间因“弱连接”的传播互动搭建了新型的关系网。一方面,新型的关系网塑造了独立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深度媒介化的技术平台”正提升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行动者。

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区分理论认为,社会不仅是经济资源的争夺场域,更是符号权力的战场。在阶级社群分化的社会背景下,标榜为消费社会时髦的生活方式的“健身”似乎已成为新中产和精英群体的身份认同和符号化印记,健身被视作一种“好品味”。这也显著强化了前文提及的“在多向渗透的个体间因弱连接的传播互动搭建了新型的关系网”,在这个新型的话语圈层中,健身参与的动力逐渐从“由外向内”转换为一种“主观意愿”。

而在“技术平台”的层面,依托于深度媒介化的社会背景,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健身”作为公众性休闲的趋势。在移动终端和数智化穿戴设备的发展浪潮中,运动健康类APP随之快速兴起,将传统的线下体育运动和健身行业转型为多元化的线上产业,数字化应用与健康传播构建了新的链接,将“媒介化健康”推向了新的高度。运动健康类APP作为“深度媒介化的技术平台”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行动者,与“因弱连接的传播互动搭建了新型的关系网”合并,逐步重构了体育运动与健身行业的社会关系、改造着媒介化健康的社会形态,对当代高校的体育人文教育和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媒介化健康的三重效应:基于技术具身、符号生产与社群规训的传播学分析

Keep由“90后”创业者王宁于2015年2月4日创建并上线。截至2024年底,Keep累计注册用户4亿,年度活跃用户1亿,月度活跃用户2990万。灼识咨询报告根据月活数据与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综合计算认为“Keep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健身平台”。在众多运动健康类APP中,Keep致力于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及健身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作为运动健康类APP的领跑者,Keep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不断拥抱数字科技,将媒介化健康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时俱进的Keep用“你可以找到喜欢的运动形式并快速参与其中,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进行自由的交流,参与活动一起玩耍,去感受运动的快乐”的品牌叙事俘获了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受众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传播效应。

1.数据驱动的健康赋权与身体异化。在以数智化时代为表征的深度媒介化社会传播实践中,“身体”在从口语时期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剥离后,终于在AI技术与数字化媒介的加持下再次被唤醒,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多地指向媒介,将媒介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混淆为个体的自我身体感知。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