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沉浸式传播时代。沉浸式媒介形态的跃迁推动人们认知途径、体验方式的沉浸式转换,人类逐渐进入沉浸式体验时代。与此同时,儿童出版行业逐渐从“技术叠加”到“深度融合”的趋势迈进,其通过创新方法及手段,持续推出启智增慧的儿童有声读物。
儿童有声读物是指针对0\~14岁儿童设计开发的通过声音传递的各类读本。专注于“耳朵经济”的儿童有声读物,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声音叙事和移动便捷的传输平台赢得了儿童与家长的喜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儿童有声读物的选题来源广泛,兼收国内外优质传统读物内容,又注重时代新主题的创编,按照选题来源可分为原创儿童有声读物和改编儿童有声读物。
当前,无论是专注儿童有声读物的凯叔讲故事APP,还是开辟儿童故事专栏的喜马拉雅、懒人听书、蜻蜓FM、荔枝FM、酷狗音乐等播客平台,发展势头都十分强劲。一些儿童有声读物被打造成IP品牌,孵化出动画片、漫画书、文字故事书、IP玩偶、文具等衍生品。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的儿童有声读物,均是借助多维立体的声音媒介完成内容叙事与品牌传播,因此都被纳入本文的研究对象中。
一、儿童有声读物的内容叙事策略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我们的一切语言都是艺术”。儿童有声故事利用抑扬顿挫、惟妙惟肖的“讲述声”“对话声”“环境声”“音乐音效”声音形态直观立体地呈现积极向上、悬疑反转的故事,唤醒儿童想象,启发儿童推理。
1.采用多视角故事叙事,巧设故事悬念。讲故事是儿童读物的主要叙事策略,批评家沃尔特·费希尔曾说:“在人类文化活动中,故事是最基本的,世上一切,无论是事实上发生的,还是人们内心的不同体验,都是以某种叙事形式而存在,并通过叙事形式使各种观念深入人心。”原创和改编的儿童有声读物以“故事”为核心,以“叙事”为手段,为儿童编织五彩斑斓的世界,让孩子恣意驰骋。每一个有声故事都编织成一张故事语义网,儿童听众通过阅听行为对语义网的符号意义进行语义吸收与空间想象,通过声音媒介实现创造性解读,进而组织和重构故事背后蕴藏的巧妙意蕴及暗藏的生活哲理和世间深情。
成功的儿童有声故事擅长多视角故事叙事,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中自由切换、巧妙穿插。全知视角立足第三人称,由主持人面向观众叙述故事,介绍情节;限制视角则以故事中对应人物的视角,第一人称说出“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的融合使用与自由切换,确保了讲故事的叙事主体的多元化,让故事更加丰富饱满、自然流畅、情真意切。如改编类儿童有声读物《猴子警长探案记》基于原著创设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如“失踪案”“假药危机”“复仇记”等,采用第三、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铺成,故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改编类儿童有声读物《不一样的卡梅拉》利用第三人称娓娓叙述情节,第一人称生动还原卡梅拉和女儿们的所见所感,声音营造出逼真有趣的语音、语调、语气,活灵活现,提升听众的体验感。
2.塑造积极正能量价值观,渗透故事育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符号包括语言、图像、身体动作、音乐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符号,但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儿童接触的媒介内容构成了童年符号文化的本体内容,而这些媒介内容本身具备显著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传递信息,普及知识,激发创造力;另一方面启发心智,渗透价值,塑造品格。
声音叙事的意蕴在于其空间界限的不固定性,意义的生成依赖读者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声音特性。按皮亚杰认知发展分段,2~6岁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可以将未出现在当前情境中的客体和事件表征为声音、图片等形式。即哪怕是学龄前的幼儿,他们都具备了听故事还原画面、反思事件、简单推理的能力。为塑造正确价值观,改编类或原创类的儿童有声读物一方面根据不同动物特征属性巧设身份,比如猴子、兔子、青蛙是聪明与正义代表,而狐狸、斑马、黑豹、白虎、雪鸮常扮演反派角色;另一方面通过情节设计渗透“父母爱子”“改邪归正”“好人好报”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