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特征
作者 车伟强
发表于 2025年7月

信息时代,万物皆媒。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受众每天接触到数以万计的信息,新闻早已进入“读题时代”。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也决定着新闻的阅读率和传播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曾做过一项读者调查,在被阅读的新闻里, 94% 的内容是读者先读标题后才看的,而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达 34% 。由此可见,一个好标题对于吸引受众阅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梳理分析第26届至第32届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探究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优秀新闻标题的创新实践,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具有启示性的规律供主流媒体参考。

一、标题风格趋向网言网语

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标题一直以来都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接收到的信息极为丰富,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越来越关注网感分量,在变与不变中积极探索,满足受众求真、求新、求同等心理需求,从而成功吸引受众阅读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信息传递效率是满足阅读需求的基础。当前,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新闻标题最直观的变化就在于标题字数长短的变化。压缩新闻标题符合受众追求“短平快”的阅读习惯,但有时候拉长标题则能够更加通俗易懂和表明观点立场。不论“文约意丰”,还是“厚题薄文”,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传递有效信息和吸引受众眼球。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标题可以说是字字都有含金量,聚焦新闻亮点和醒目提神,既突出了极具价值的新闻事实,又彰显了新闻报道书写时代、记录历史的功能。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总书记来过我们家”系列报道,从标题便可一目了然,该作品主题鲜明、基调昂扬,有效地起到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新闻标题的变化还在于语感韵味的改变,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好标题更要朗朗上□,具有画面感。第30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哈尔滨一场专为非公、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焊工比赛,却只有两家企业参加——一些私企为何不愿参加技能竞赛?》,标题足足用了45个字,受众通过读标题即可了解主要事实,但同时也令人产生疑问,从而吸引受众探究真相。

2.吸睛表达是正能量找到大流量的钥匙。全媒体时代,平台对于流量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致使“标题党”现象严重。主流媒体应当以新闻内容为核心,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创新表达形式,对流量取之有道。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作为建党百年报道中“破圈刷屏”的现象级作品,标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质感。“2021”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标题紧扣主题;“送你一张船票”则体现了作品的融合交互体验,有效激发起受众参与的热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该作品总浏览量超过5亿次,“转评赞”117万次,H5用户平均停留时长6分39秒,H5“完播率”达到 98.34% ,8500多万个独立设备生成分享海报。随着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受众更易于接受醒目直观和突出重点的标题。例如,在标题中突出数字信息,既是合理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体现,又可以有效契合受众阅读习惯。第3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一等奖《我是188万分之一》讲述的是贵州188万人易地搬迁的工作成效,标题中的“188万”与“一”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利于引出搬迁前后个体命运“一跃跨千年”的变化,字里行间多了真情实意,而“之一”则突出展现小人物融入大时代,注重小切口与宏大主题的契合,增强了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