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众多网络舆情分类中,高校网络舆情值得高度关注。这是因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高校师生,他们不仅与互联网有着较强的粘连性和契合性,且是思想多元、思维活跃、知识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广泛的特殊群体。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存在交互场域可控性不强、师生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高校网络言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学校媒体面临边缘化风险,学校媒体公信力遭遇危机,这对高校校园安全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乃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探析当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举措,对于确保高校安全稳定和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网络空间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笔者探讨的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在网络空间的各级各类平台上针对校内外突发事件(通常是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表达的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意见、情绪态度和观点看法。与其他网络舆情有所不同,高校网络舆情范围主要以高校校园内发生的舆情为基本辐射区间,部分高校网络舆情可能转化为社会舆情,引发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对高校师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突发性事件、焦点性事件也可能在高校引发讨论,进而转化为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师生,其他校外人员有时也参与其中;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主要包括“两微一端”、校园社区论坛、网课平台、B站、小红书、抖音、快手、门户网站及师生所使用的各类自媒体账号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显著特征
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促进传媒行业发生新变革,深刻改变着高校网络舆情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当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流变,引发参与群体对舆情信息的信任解构,加之舆情互动中的情绪前置和舆情传播的偏好过滤,使舆情背后的真相逐渐让位于非理性的情感。
1.高校网络舆情趋势的流变转向。“流变转向”是指高校群体对社会思潮的关注伴随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而变化,网络舆情的议题和内容呈现出流变性特征。
一是高校网络舆情转向社会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社会事件中发生的公共事务,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两者的信息流处于同一动态圈中。当高校网络舆情与社会网络舆情关联较强时,高校网络舆情会在短时间内被选择性放大、叠加重合,并随着高校网络空间的高效传播转变为大规模社会舆论,形成网络热点事件,致使高校网络舆情转变为社会网络舆情。二是高校网络舆情转向高校现实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根植于高校现实舆情,是高校现实舆情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反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排解、宣泄情绪的主要空间,在这样的情形下,涉及高校现实舆情的内容就会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呈指数级传播,逐渐转化为高校网络舆情。三是高校网络舆情转向致使学校氛围焦虑化。从教师角度看,高学历人才的供求失衡导致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和晋升条件愈发严苛,部分重点高校“非升即走”的聘任制度也加剧了高校教师之间的“学术竞争”。加之当前高校存在学科治理主体权责缺位、资源配置失衡、评价机制固化等问题,极易诱发高校出现舆情事件。从学生角度看,“Z世代”的大学生面对当前高考扩招产生的“学历贬值”、就业岗位竞争形势严峻和“同辈压力”等困境,往往借助日常化的智能媒介作为宣泄渠道,无形中加速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
2.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信任解构。“信任解构”是指原本该被信任的内容被质疑,人们反而去相信不应该相信的信息,从而引发网络谣言。高校网络舆情中出现的信任解构现象,一方面,智能媒介的普遍应用催生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娱乐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过于严肃和政治化的网络话语产生冷漠情绪,主流官方媒体引领力的作用难以得到高效发挥。与此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虚拟性、无障碍性,致使行政权力、技术权力、信息垄断权力等多方主体的话语权被重新分配,消解了传统社会信用体系的权威,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受错误思潮的蛊惑,进而产生对主流官方媒体的“对立认同”。另一方面,来源于谣言和假新闻等的内容对部分学生的非理性情绪和立场一味迎合。通常,高校学生对网络事件产生应激性反应后,大量社交账号为获取热度会利用部分学生的非理性情绪,将公众情绪化表达与缺乏真实性的新闻进行融合,网络平台也会根据用户的信息偏好展开消息的精准推送,致使部分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抑或加固了茧房效应。公众就舆情事件展开集中谈论,甚至演变为情绪宣泄或情绪对抗,并且试图寻求外在情绪化抗争的胜利,进而造成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
3.高校网络舆情互动中的情绪前置。情绪前置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舆情传播主要依靠网络新媒体的时代,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网络参与主体,其互动和讨论具有先天的同质化群体形式特征,更容易激发群体极化现象。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之间的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似、生活习惯相近,这使得他们容易对某一事件产生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并形成共鸣和认同。当面对某一突发事件时,他们会凭借自身与其他社群成员相同的意义体系,“以情感优于事实”的逻辑参与舆情事件的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