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和一路围追堵截带来的大量兵力消耗,能否有效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扩大红军队伍,成为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动员方式之正确,是迅速完成动员计划的关键。”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利用标语口号,实现了对广大底层群众的宣传动员,对“扩红”运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总结土地革命时期标语口号宣传的历史经验,对于增强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内容策略:利益动员与精准传播相结合
中共注重标语口号内容的统一,但并不意味着标语口号的内容是千篇一律、空洞抽象的,而是特别注意受众对象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力求做到精准传播。
1.针对群众利益诉求。美国政治学家西达·斯考切波(ThedaSkocpol)在探讨中国革命时指出,中共对农民利益诉求的回应和满足,是农民支持中共革命的重要原因。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南、闽西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分配不均问题,农民生活状况恶劣。“革命”对于文化水平较低、阶级意识淡薄的中下层农民来说,最显而易见的利益就是能改善生活、获得土地。中共意识到,“大多数贫民对粮食要求非常迫切,所以分谷子这个口号能发动了千千万万的广大群众起来”,提出了“土豪的谷不要钱,打到赣州去,彻底分配土地。打到赣州去,扩大工农武装”“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分给贫困农民”等贴近贫苦农民实际的标语口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阶级斗争、土地革命、扩大红军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启发农民的阶级意识,让农民从理解、接受革命,到参与和投身革命。
2.充分体现地方特征。红四军政治部发布的《红军标语》规定:“各纵队政治部于每到一地工作时,须制定几个适合当地需要的地方口号。”陈毅曾提到:“比如红军标语打倒土豪劣绅这一些的很少,因为太空洞而不具体,我们必须先调查当地某几个人是群众最恨的,调查以后则写标语时就要成为打倒土豪劣绅某某等,这个口号无论如何不浮泛,引起群众深的认识。”对此,江西省委的指示更加具体:“应该针对着当地群众的情绪和生活,以及搜集豪绅地主、反动政府机关榨压群众的事实一为群众耳闻目睹身受的事实,一面动员每个同志,在群众中无时不息的活的种种口头宣传,一面多编发通俗浅近的壁报、画报、歌谣,以及在通衢书写各种标语。”例如,红军长征过贵州时,就创作了“打倒剥削屠杀贵州民众的军阀王家烈犹国才”“打倒强收苛捐杂税的军阀王家烈犹国才”等标语。这类标语因其与受众具有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性,成功地引起当地群众的共鸣。
3.精准区分受众对象。中共很早就注意到了宣传对象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制定宣传内容。谭冠三就曾在回忆中提到:“打下永新后,我们用石印机印过一部分标语。宣传内容有对工人的、有对农民的、有对店员的、有对白军士兵的。”在湘鄂西苏区,标语宣传的对象更是被细分为赤色区域、反水区域,城市贫民、船夫、编练队、道友等。以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为例,长征时期,红军途经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总政治部要求各部队深入调查当地少数民族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发布切合于某个少数民族的宣传品、布告、传单、图画、标语等等”。例如,1934年11月,红军经过贵州黔东南地区时发布《对苗瑶的口号》,提出“实行民族平等,在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实行民族自决,苗民的一切事情由苗人自已解决!”“收缴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枪械,组织苗族自己的红军”等十三条宣传口号,宣传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动员了一批苗族青壮年参加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