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赋能到空间重构:2025春晚数字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 杨哲
发表于 2025年7月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情感价值。2024年,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以更广泛的全球认同与共鸣,为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拓展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数字化创新空间。及河南台、北京台、江苏台等多台制播的2025年春晚及其新媒体策划,依托技术革新和场景融合,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路径,在为传统文化提供可操作、可推广实践范式的同时,也为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开辟了更加开放、多元和智能的叙事空间。

一、创作范式嬗变,展现从工具依附到主体觉醒的技术进路

“技术可供性”作为技术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揭示了媒介演进的内在机制:当行为主体与技术系统发生持续互动,技术便超越工具属性,转化为文化生产的新动因。梳理春晚的技术演化进程不难发现,技术可供性在这一国家级文化仪式上历经“工具依附期”“媒介融合期”和“主体生成期”三大阶段的跃升。技术作为春晚创作的核心元素,变被动执行为能动参与,展现了从工具理性到文化共生的价值跃迁。

1.从身体记忆到数字基因库,赋能活化非遗技艺。2025年各台春晚借助构建非遗数字基因库,使技术成为文化传承主体,而非文化保存工具。总台春晚节目《秧BOT》中,技术系统便在动作建模、节奏调控与语义生成等方面展现出主动生成能力。通过解构秧歌中颤、扭、甩等动作要素为12组动态参数,仿生机器人通过3万轮训练,超越人类舞者在动作轨迹控制上的物理极限,实现高精度复现。同时基于系统多模态数据(如掌声响度、社交互动频次及脑电波 ∝ 波)构建的观演反馈模型,能够动态调整动作节奏与强度,增强传统技艺与观众的互动。可见,技术不再仅是文化的外化工具,而是通过递归性嵌套,正在重构文化记忆的存储范式与再生产逻辑。

非遗也重构了传承逻辑。凭借抽象表达生成对抗网络(GAN)能力,秧歌步伐的力学特征被映射为水墨扩散的轨迹参数,传统节奏被编码为可感知的视觉节律,技术系统实现从身体语言向视觉语言的跨模态转译。非遗表现形式借助数字、符号、美学三重转化,超越地域与身体依附,迈入再创造新阶段。这种生成机制由技术驱动,突破师徒制传统传承空间限制,构建起云端交互的全球共享平台,使非遗具备可再生、可协同、可演化的当代表达能力(见表1)。

表1非遗技艺传承模式的技术可供性转型表

2.从工具理性到审美共谋,AI创作革新艺术表达。非遗数字化是技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性介入,而AI生成则是技术对创作逻辑的深层重构。总台春晚歌曲节目《岁月里的花》中,生成对抗网络突破文艺工作者依赖经验直觉的创作惯习,对印象派写实性与表现主义抽象性的风格谱系进行模态转译,建构起音高、色频跨域同构映射模型,通过高强度训练能够生成300套视觉方案。当歌手声纹在C4-E5音程时,舞台地屏色彩矩阵遵循黄金分割算法递归生成,在视听联觉场域中涌现出自组织韵律拓扑。这项算法美学实践深度诠释了麦克卢汉一基特勒媒介范式:当人工智能脱嵌为审美拓扑学的行动元,而非技术他者时,则实现艺术主体性从人类意向性到算法物质性的范式迁徙。

相较于传统舞台美术遵循设计、执行、实现线性分工逻辑,2025年春晚采用AI协同系统,重构文艺工作者构建设定审美原则、AI生成创意方案、文艺工作者参与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除了提升效率外,该系统还通过文化语义识别与相似度分析,主动规避风格趋同。当方案集的语义拓扑距离超越预设阈值(基于余弦相似度算法),系统将激活差异度优选机制,在传统文本基因库与创新矢量场之间构建动态张力模型。

3.从物理记录到时空解构,智能拍摄系统重构多维视角。智能拍摄技术的范式变革正深刻重塑艺术表达的时空感知逻辑。总台春晚武术节目《笔走龙蛇》中,量子传感单元构建的分布式视觉网络,能够高精度捕捉演员腾空转体时的动作细节。技术系统通过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将传统武术的力学轨迹转化为四维动态方程,并在动作达到力学峰值时自动触发环绕式运镜,以螺旋视角捕捉肢体爆发瞬间,从而生成超越人眼物理感知极限的视觉张力。以此为代表的技术实践解构了机械复制的视觉霸权,重构了视觉叙事的认知拓扑学,并解域了舞台艺术的知觉界面,标志着生成式美学范式的本体论转向。

算法系统突破了武术动作的文化语义阈值,完成技术底座由工具性交互界面向融合感知建模、意义生成和逻辑闭环等文化生产的转变。再如,增强现实(AR)系统和舞台装置在主创的高精度协控下,进一步拓展智能影像在叙事生成中的新表达潜能。在总台春晚节目《如意》中,由集控系统统合,如意球的升腾不是单纯的平面视觉效果叠加,而是令内外AR特效、升降屏图像形成双重互嵌,在屏内屏外建构起虚拟实境中的一套语义链,在关键时刻触达触发,并且在空间上跨界延展,使得技术不再附着于舞台而成为推动进展、推进情绪、生成象征的主动机制。

斯蒂格勒的“第三滞留”理论在此呈现新维度。基于强化学习的非遗基因图谱,将触发以潍坊风筝扎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在元宇宙中实现技术自生长,意味着技术系统正在塑造审美的神经。这种文化生产数字辩证法所带来的是一种新型的感知契约,也是由算法共生衍生而来的新的文明进路。

二、艺术空间重构,构建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场域

以实时计算和交互技术为驱动,2025年春晚舞台升级为智能化叙事空间,重塑了文化表达的底层逻辑。通过嵌入AI、扩展现实(XR)和智能感知系统,舞台逐步迈向爱德华·索亚所提出的“第三空间”,即一个融合物理和虚拟、象征和体验的复合型文化场域。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