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转向:短视频的影像生产与文化变迁
作者 孟昱 张宇莹 滕艺竹
发表于 2025年7月

从黑白无声的胶片时代到感官联通的数智时代,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影像带来了更加多元的表现手段与形式。移动通信技术使随时随地收看视频成为现实,流媒体技术使数字影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像世界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大量的影像符号通过短视频形式,以碎片化的姿态融入人们的媒介化生活,移动影像的浏览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商品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昭示着人类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与其相适应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深入影响着后工业社会下的影像生产与影像文化。

一、文化与影像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古希腊哲学中以亚里士多德代表的思想家将艺术作为本质的再现,认为“诗比历史更加真实”,艺术是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奠定了基础,现代主义通过询唤“理性”以对抗神权对人类思想的暴力驯化,开启了不同艺术形式对于本质、存在和意义的追寻。尼采以“酒神精神”打破了西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激发了福柯、德里达等学者从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解构主义等视角建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詹明信对后现代主义特征作出如下注解:第一,历史感与深度感的消失,缺乏多义性,趋于平面化;第二,所指趋于模糊,能指无限滑动,上演互文游戏;第三,主体消亡,个性缺席,趋于零散化;第四,“想象界”和“实在界”的距离感逐渐消失。

而由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所构成的影像艺术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艺术媒介。电影在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下,从过去的精英文化转变为如今的大众文化,影像艺术在能指与所指的“短路”优势下,成为颠覆理性文化、打破精英壁垒、走向平民叙事的感官性艺术传播媒介。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种文化与影像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十分系统且显著,内容多以大众的、直观的、狂欢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在这种技术赋能的文化祛魅下,暗藏着晚期资本主义借助影像符号对主体的消费主义操控,人被潜藏在感性与直观符号背后的资本主义意图再次异化,人的主体性自由被再次悬置。

二、影像生产:短视频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短视频作为流媒体技术下应用较为广泛的移动影像生产形式,其内容类型丰富,体裁多样,而在不同类型化的短视频中,也呈现出多样的后现代视觉文化特征,笔者将以不同类型的流媒体短视频为观察对象,探讨其影像生产过程中的后现代主义表征。

1.服饰美妆类短视频:影像符号重构“物”的意义。服饰美妆类短视频指短视频平台中以美妆、仿妆、穿搭等为主要内容的影像,内容生产者通过展示自已的亮眼装束和姣好容貌,隐性推介商品及商品符号。鲍德里亚认为,商品在社会消费结构中蕴含着看不见的、互相关联的、全新的有序关系,这是一种人和商品的意义控制关系。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影像符号不断被“暗示”。而短视频通过传播者制造出的具有暗示性意义的话语与视像符号,促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无意识的消费欲望,这种消费极具诱导性,受众购买的不是其“物”,而是视频中物所表现的符号价值。

例如,美妆类短视频博主对使用化妆品的推介和功能介绍。表面上,博主通过化妆技术和人格吸引受众审美赏趣;而在隐性层面,他们通过带有符号建构的话语重构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在视觉层面,内容生产者往往会通过一些更具有审美欺骗性的方式,打造商品的符号价值。譬如,在美妆短视频中以“斩男色”“初恋色”等推荐口红颜色,与社交场景相结合,为“物”创造社会符号意义。在服饰推荐视频中将商品拟名为“贵妇款”“名媛风”“知识分子风”等,又进一步为“物”创造了符号意义。

短视频影像受到后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植入,影像文化的工业属性凸显,商品拜物教侵入影像的内容创作与传播过程,创作者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进行内容创作,传统的影像美学被消费符号下的视听内容重构,物在使用价值之外被短视频影像赋予更多丰富的符号意义,人们在观看此类短视频的过程中,或将陷入商品符号的视像幻境,被物的消费意义所裹挟。

2.Vlog微记录类短视频:影像降格与话语狂欢。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