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在同一个情境场域下,个体之间拥有共同的关注点时,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接能够激发情感能量,“促使个体采用等价的符号来表达共同的关注点和情绪”,增强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群体凝聚力。巴黎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类顶级赛事中不断刷新好成绩,展现了中华儿女昂扬向上的时代风采。在各大体育赛事期间,国内各级媒体以“内容+技术”营造体育赛事情景场域,让顶级体育赛事成为可触摸、能参与的全民事件,构筑受众情感认同的聚合空间;以新媒体为主战场,融合青年群体的个性表达、视觉化传达、细节化展现,建立强情感链接,激发受众深入互动、情感交流,触及体育的本质,搭建起共情共鸣的跨圈层共在场域;提炼共在场域下具有价值意蕴的典型符号,展现体育健儿荣耀背后的辛勤汗水与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凝聚力量,增强向心力。新浪微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13日,#巴黎奥运会#话题阅读量78亿,互动量2224.7万,原创量近50万。本文立足国内媒体有关巴黎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的新闻报道,从互动仪式链理论中的情景场域、情感互动和符号价值三个维度阐述中国体育故事的创新传播特色。
一、搭建共在场域的情境空间,强化受众的共同聚焦
互动仪式和互动仪式链理论首先是关于情境的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只有在具有高吸引力的情境场域中,群体才能形成共同关注的焦点。主流媒体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突破“身体共在”的物理空间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在场的在场”的可能性,开展全媒体传播,让体育赛事成为全民关注的大事件,构建受众情感认同得以存在的空间基础。
1.直播技术赋能,创设“共同在场”的观赛情境。体育直播是连接亿万观众与赛场的桥梁,在空间层面,将“在场”和“不在场”连接在一起,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体育赛事。新媒体时代,‘ ∘5G+4K/8K+AI, 技术、5G信号的覆盖以及“猎豹系统”“时间切片”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为主流媒体的大型体育赛事报道赋予了强大的制播能力,全景式、全方位展现运动健儿的赛场风采。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全球首台 8K+5G 超高清视频全业务转播车,让超高清直播成为体育赛事的标配。在兼具美感与动感的花样滑冰、滑雪空中技巧运动中,总台创新应用“时间切片”“子弹时间”系统,满足了观众超近距离、超多视角的“临场”需求,更能带给观众360度无死角的观赛体验。2024年巴黎奥运会,总台采用全“4K超高清 ∘+ 三维声”制作开闭幕式和赛事节目,沉浸式还原奥运赛事真实的现场氛围,让屏幕前的观众清晰感受到现场的细微变化,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赛事呈现和互动体验。根据CSM数据,总台六个频道于北京时间凌晨开机播出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节目,中心城市总收视份额达 52.13% ,带动时段收视率同比提升1253% ,点燃了“全民奥运”的“第一把火”。
2.全媒体立体传播,形成全网“共同关注”的话题场域。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个体的共同关注是形成互动情境的前提基础。高关注度也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前提。新媒体是当前新闻话题发酵的主要场域,也是网络时代最活跃的青年群体融入话题讨论的主要传播渠道。围绕世界级的体育赛事,主流媒体依托自有平台,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矩阵,以“Z世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输出高质量的体育内容,构建起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体育舆论格局,形成“全民关注”的话题场域。例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频道(CCTV-5)、奥林匹克频道,央视频、央视体育客户端24小时不间断播放奥运会赛况;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2024年巴黎奥运会赛事集锦”专题,并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对精彩瞬间进行的二次加工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发布。央视网、央视频、央视新闻等抖音官方账号推出“巴黎奥运会”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