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实践中,延续着抗战时期朗诵诗基因的主旋律朗诵,始终承担着国家记忆建构与社会共识凝聚的双重使命。其以有声语言为核心载体,以国家主题为创作旨归,通过舞台展演与媒介技术的协同,将国家意识转化为有声史诗,进而实现从个体情感到集体行动的政治动员。
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深度发展,主旋律朗诵的叙事策略与功能范式正面临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拓展了记忆书写的时空边界;另一方面,受众的审美期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这就要求主旋律叙事在宏大国家话语与微观生命经验之间建立起更具共情力的连接通道。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试图回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主旋律朗诵如何通过艺术形态创新实现国家记忆的当代重构;二是其媒介动员如何从情感共鸣延伸至社会行动。这些问题关乎主旋律朗诵的艺术本体价值,也对探索新时代政治传播的有效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主旋律朗诵对国家记忆的建构历程
当代主旋律朗诵作为国家记忆建构的声像化载体,始终与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宣教工具,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表现符号,再到新时代的艺术创新载体,主旋律朗诵逐渐成为植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最终完成了从“政治话语”到“文化基因”的嬉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宣传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旋律朗诵主要服务于政治宣传需要,通过语言艺术的程式化表演,展现国家记忆的权威性。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朗诵段落就是典型代表。作品以“灾难深重的人民,你身上带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为开端,通过朗诵者从“压迫者”(舞台高处)向“被压迫者”(舞台低处)发出控诉的空间差异隐喻彼时压迫与反抗的阶级对立,服务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需求,有效强化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2.改革开放后的情感转型。改革开放后,主旋律朗诵的功能开始从政治宣传扩展至情感凝聚。1983年春晚首次引入了朗诵形式,《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台湾同胞的视角抒发离散之痛、思乡之情,巧妙地将两岸统一的政治议题转化为感人至深的亲情话语,标志着家国主题的柔性表达。此节目开创了“去政治化”的表达策略,其影响一直延续至1997年春晚的朗诵节目《北京时间》。朗诵者面对舞台中央直径5米的机械钟模型展开表演,以香港与北京实时时间为对白节点,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具象化,让国家统一的主题跨越时空,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坐标。
3.21世纪以来的多元叙事。进入21世纪,随着媒介技术革新与史学观念转型,主旋律朗诵通过重大历史节点纪念、社会现实映射与创伤记忆关怀,既回应国家重大主题,又激活微观生命经验,构建起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国家记忆表达体系。
其一,在重大历史节点上,主旋律朗诵将史诗性与在场性相结合再现民族发展历程。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复兴之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演出中的《山河祭》,朗诵者用角色表演取代程式化动作,以悲怆的基调回溯近代中国遭受的屈辱;《沉思与抉择》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提炼抉择后的希望,使民族记忆成为凝聚共识、指向未来的精神资源。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演出中的《强国力量》,通过“‘嫦娥’在‘北斗’引领下入住‘天宫’”“‘奋斗者’号漫步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飞机翱翔万米高空”等朗诵台词,将近年来的科技突破具象为民族自豪感的集体认同;节目《跨越》通过服装造型重置了朗诵者的角色身份,以行业群像塑造讴歌了西电东输、西气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让朗诵剧场成为国家记忆标志性发展历程中的纪念碑。
其二,主旋律朗诵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凡人微光,将宏观政策具象为个体生命的成长史。2007年央视春晚朗诵节目《心里话》由30位农民工子女合诵,节目以“我与别人比明天”的个体理想升腾出“砖瓦书写历史”的宏大命题,农民工群体的边缘经验被缝合进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景观中。2018年“我们的四十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中的《伟大的觉醒》,将工人、知识分子、企业家、“00后”等多种人物身份并置,通过普通人亲历改革的口述,强调“觉醒”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转变,更是个体的思想解放与行动实践,为集体记忆注入了血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