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虑,做一个在时间里发光的人
作者 嘉霖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在不确定的时代,年轻人不再追逐短期高薪,而是寻找能够获取时间复利的职业能力。

在最近的职业咨询中,我频繁听到这样一些话:“我希望未来能有一门手艺。”“我想做一份越老越吃香的工作。”“我想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积累。”有趣的是,这些渴望并非来自传统所谓的蓝领技工,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大厂产品运营、体制内员工、名校高才生、海归迷茫青年。

他们所寻找的手艺,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职业追求:一个能沉淀自己的能力,一项能被时间加持的技能,一种可以对抗焦虑与不确定的工作方式——简而言之,他们想做一件越做越值钱的事。

如果说10年前很多人的想法是趁年轻多赚点钱,那么今天,能熬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了年轻人心中的另一种成功的模式。

这背后有几个深层变化:

首先,是对短期红利的不信任。社会整体快速发展、高歌猛进的时代过去了,对普通人而言,短期红利不再唾手可得。当互联网大厂经历裁员潮,房地产不再一骑绝尘,各种职场就业的现状让年轻人逐渐明白,靠运气吃饭的行业,风吹过,一地鸡毛。

其次,是对成长节奏的重新认知。在浮躁年代,曾经流行的是“出名要趁早”。但越来越多人发现,真正能持续提供价值的人,并不会因为年龄而被市场抛弃。相反,他们手中的能力,会因为时间的打磨,变得更加稀缺。

最后,是对个人护城河的深度渴望。过去10年,时代的VUCA【是指组织将处于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状态之中】特征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国际政治波动、经济周期起伏、AI技术演进、行业洗牌频繁……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意识到:想要在不确定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无法轻易被替代的慢功夫。

于是,“越老越吃香”,成了新时代的集体默契。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真正值得投入的,是那些随着时间推移反而更有价值的能力。它们不是靠短跑冲刺得来的,而是需要耐心、积累、打磨的慢功夫。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深度

真正吃香的专业能力,不是背几个热门词汇、学几个新工具就能速成的,而是对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对复杂体系的全面掌握和对专业问题的肌肉记忆。

比如,在医疗领域,医学影像设备从X光到CT再到核磁共振不断升级,但对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思维方式的深度理解,才是资深医生的核心价值。又比如做视频剪辑的,软件可以不断升级变换,但对节奏感、画面语言、情绪传达的理解,才是关键。

工具可以换,原理不会变。那些花10年打磨出来的底层理解力,时间越久越值钱。

2.从实践中获得的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谁都能学,复制门槛较低;而隐性知识,必须经过时间、经验、无数次试错,才能慢慢沉淀下来。

比如,新人销售可能把产品背得滚瓜烂熟,却总是搞不定客户。而老销售一开口就能让对方放松,因为他能察觉出客户真正的担忧点——这不是话术堆砌出来的,而是从无数次成交和失败中,慢慢培养出来的直觉。又比如做饭,菜谱人人都有,但真正的好厨师知道什么时候该大火快炒,什么时候要小火慢炖,这种拿捏,靠的是上万次锅铲翻炒的感觉,而不是理论。

有些能力,光靠读书是学不会的,必须靠实践去积累。隐性知识,不是学来的,是“熬”出来的。时间越长,反应越快,判断越准,价值越高。

3.跨界整合能力

跨界,不是简单地学很多东西,而是:能不能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能不能用一个领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另一个领域的问题?能不能在变化中灵活应对,不断组合新的方案?

比如,一个懂得基本摄影技巧的人,如果同时懂一点电商逻辑,能理解商品卖点怎么突出,那他拍出的产品照片,自然就比普通摄影师更值钱。再比如,一个会剪短视频的人,如果懂用户心理、懂数据分析,就能精准做出热门爆款,而不是靠碰运气。

跨界,不是杂而不精,而是多而能通、通而能用。不同技能的组合,产生的是1+1>2的效果。这不是靠突击3个月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在不同领域里亲自经历与试错,慢慢培养的。

4.人际智慧与社会资本

随着阅历增长,对人性的理解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往往不断提升,这在许多需要高度协作的领域尤为重要。能不能预判和感受到合作方的真正诉求?能不能提供双赢方案并说服对方接受?能不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能不能在长期的合作中真正让人信任并愿意出手相助?

建立人际智慧和社会资本,也可以视为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深度和从实践中获得的隐性知识,既需要技巧,也需要时间和历练。

理解了“越老越吃香”的能力特质后,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具有时间复利效应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实用策略:

1.优先投资原理性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时,区分原理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至关重要。前者通常变化缓慢且适用范围广,后者更新快但寿命短。明智的策略是,掌握足够的应用性知识以应对当前工作,但将主要精力投入原理性知识的深入理解,并有意识将其转化为应用,在其中积累隐性知识。

2.建立“经验—反思—提炼”的循环

纯粹的经验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提升,真正的成长来自有意识的反思和提炼。

杨女士是一位资深顾问,她的秘密武器是一个长达15年的“案例日志”。每完成一个项目,她都会记录关键决策点、解决方案及其背后的思考逻辑。这种“经验—反思—提炼”的循环,正是将零散工作经历转化为系统能力的关键。

3.主动寻找“杠杆项目”

并非所有工作经历都有相同的学习价值。有些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核心能力,这些就是所谓的“杠杆项目”。

29岁的程序员李旭主动请缨参与公司一个被认为“高风险”的技术重构项目,尽管这意味着更大压力和可能的失败风险,但3个月的项目给了他系统架构和团队协作的宝贵经验,这些是日常开发工作中难以获得的。“那个项目让我成长了至少两年,因为它迫使我思考更底层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实现功能。”

未来社会变化越来越快,机会越来越碎片化,成长越来越个体化。不再有统一的标准路径,不再有确定的成功公式。所以,别急着求速成,别被短期的焦虑吓倒。慢慢来,做时间的朋友,做一个在时间里发光的人。

摘自“成长嘉”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