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孔枕”创业记:让传统手艺不再“沉睡”
作者 姜雪芬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在山西这个以“爱午睡”而著称的省份,一种特殊的枕头悄然走红。那是一种中间带孔的“耳孔枕”,能让人在侧睡时不压耳朵。

1999年出生的山西小伙冬宇对这种“耳孔枕”再熟悉不过。十多年前,他的母亲就在平遥古城开了一家店,把“耳孔枕”当作旅游纪念品售卖。游客们常被这种造型奇特的枕头吸引,但真正了解其用途的人并不多,“很多人以为是装饰品,买回去当摆设。”

2024年,辞去互联网大厂的工作后,冬宇回到山西老家,和母亲一起打理“耳孔枕”生意,不仅把产品做成了爆款单品,也让这项传统手艺焕发了新生。

坚守非遗传承

山西的“耳孔枕”又称“六合枕”“玲珑枕”。据传,清代平遥日升昌票号的柜台先生因工作繁忙,常在长椅上小憩,其夫人为让他休息更舒适,制作了中间带孔、通风透气的“六孔枕”。这种枕头形似钱币,六孔互通,象征“天地东西南北”,因此被命名为“六合枕”,后又被人称为“玲珑枕”,寓意票号“汇通天下”的经营理念。

但“耳孔枕”的制作工艺烦琐、复杂,早期它主要在富商家庭流传,后来逐渐成为山西民间手工艺的代表。

平遥小伙冬宇已和“耳孔枕”生意打了多年交道。他介绍,最小款的6孔枕头需要64块布料精准拼接,在里面填充荞麦壳、决明子等材料,有透气、助睡眠的效果。如果是大号的双人枕,一面就有10个孔,所有面加起来有40多个孔,需要裁剪、拼接的布料更多。

“现如今,会做并且一直在做‘耳孔枕’的人不多。”冬宇说。但他母亲是个例外,她年轻时专门拜师学艺,手艺都是一针一线苦练出来的。“最开始连直线都缝不直,效率也不高。”冬宇的母亲回忆,以前的“耳孔枕”采用鲜艳的民族风布料,大红的牡丹、翠绿的枝叶、深蓝的云纹,都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喜庆花色。

因为“耳孔枕”的制作工艺远比想象中复杂,生意刚起步时,产量远远跟不上需求。“亲戚们都来帮忙,我大姨负责裁剪,有人专攻缝合。”冬宇至今记得,小小的作坊里,几台缝纫机日夜不停地运转,“哒哒哒”的声响成了他十多年来最熟悉的背景音。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